三沙渔民“洗脚上岸”奔头足
三沙大力推进渔民转产转业,搭建绿色发展就业平台
渔民“洗脚上岸”奔头足
■ 本报记者 刘操
每个月,北部湾号邮轮都会前往西沙海域5至6次,当邮轮来到永乐群岛海域,数百名游客换乘冲锋舟登上银屿岛,老渔民李遴君都会组织渔民摆起“小摊”,鱼干、海产品以及有关三沙的图册、书籍、纪念品都是畅销品。
“很好卖,赚钱更容易了!”没有多久,西沙旅游货品便被“洗劫一空”,李遴君笑得合不拢嘴。
三沙设市3年多来,为保护岛礁生态环境,积极实施渔民转产转业计划。而随着西沙旅游的逐步开放,珍珠养殖企业的进驻,一家家渔家乐经营起来,大批渔民已经实现转产转业。
政府搭平台
增加渔民就业岗位
渔民要转产转业、增加收入,关键要拓宽就业门路。
在永乐群岛的羚羊礁附近,一串串浮球下养殖着珍珠贝。从去年开始,三沙市政府投入1000万元,推广“公司+渔民”的模式,发展深海网箱养殖332口,探索珊瑚礁—珍珠—海参等循环生态养殖。
渔民王雄去年8月加入了三沙永乐永盛渔民专业合作社,在三沙海蓝蓝珍珠养殖有限公司的带领下养殖珍珠。同王雄一样,永乐工委一共有88名渔民参加合作社,“除了打鱼,我们也可以有其他的经济收入了!”渔民们满心期盼。
王雄说,合作社养殖的珍珠贝以浮游的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而海参以海底的底栖硅藻、混杂有机碎屑的泥沙等为食,被誉为“海底清道夫”。
根据协议,渔民参加了渔民合作社后,公司将付给参与经营的渔民每人每月5000元,同时还将养殖收益10%的利润分给5个居委会。永乐群岛管委会主任蒋维权估算,预计项目投产3年后,可实现年销售额5000万元、渔民人均年收入超10万元,并有效推动永乐群岛渔民实现转产转业的目标。
为助推渔民转产转业,三沙政府部门还在资金方面想办法。去年,三沙市政府与省农村信用社签订金融服务合作协议。目前已为渔民提供无息贷款7笔,贷款金额178万元,渔民黄勇就申请到贷款20万元。“在三沙居住13年了,第一次拿到了贷款,这笔钱可以扩大海产品的经营规模,这对于我们渔民来说真是大好事!”黄勇说。
旅游入佳境
助“三产”蓬勃发展
随着西沙旅游航线的开放,一个个曾经荒芜的小沙洲向富裕、充满生机的小渔村迈进。
自2013年4月西沙旅游航线正式开放以来,昔日沉寂的永乐群岛不再冷清,渔民在接待游客最多的鸭公岛、全福岛、银屿岛办起了5家渔家乐,渔民的生活也借旅游富足起来。
“过去很难卖出好价钱的渔货,因为有了游客的到来,经常是供不应求。”李遴君说,邮轮和游客的到来,给渔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每当游客到来时,渔民会在门前的长桌上摆满渔货和各种工艺品,每户居民每月收入平均比过去增加5000元到8000元不等。
在永兴岛,三沙市政府去年拨出34万元,扶持永兴居委会渔民开办8家渔家乐,带动80多位渔民就业。“现在一个月有6000多元的收入,这比打鱼好多啦!”永兴社区居委会代理主任冯明芳笑着说。
“永兴岛的流动人员多,发展第三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到渔家乐吃顿饭成为很多人来永兴岛的必选项目。”冯明芳说,这给渔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渔民成功“洗脚上岸”不再遥远。
推绿色转产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4月28日,几位专业信息技术工作人员前往赵述岛,他们不是给渔民培训捕鱼技能,而是教渔民如何使用相机、手机软件,在养护岛礁植被的同时记录树木的生长情况,发给广大网友。
今年起,三沙市“互联网+”树木认养活动正式向全国开放。“互联网+”树木认养主要采取“政府+公司”的合作方式。树木被认养后,认养人可通过手机远程管理树木生长,会有专门人员来对树木浇水、施肥,并及时上传图片让认养人查看生长情况。而这专门人员就由岛上的渔民担纲。
“让渔民参与养护树木工作,在告别传统捕鱼作业方式的同时,让他们做有利于岛礁环境的工作,一举两得。”七连屿工委书记王春说。
李海云今年38岁,11年前和做渔民的丈夫来到赵述岛生活,丈夫捕鱼,她负责开船。2014年,七连屿管委会进驻赵述岛,“改善渔民生活,建立岛礁卫生室,使百姓小病不出岛便能得到医治”被提到了议程。当时,已经是赵述社区居委会委员的李海云被推荐到海口,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半年的培训。
现如今,李海云从过去晒晒鱼干、做做饭的家庭主妇变成了七连屿工委的卫生员,每个月工资收入1000多元。七连屿上像李海云这样的渔民已有很多,他们有的做保洁,有的驾驶冲锋舟,有的看护供水、供电设备,有的做绿化养护,还有的在岛上建设项目上做起工来。
记者从三沙市政府获悉,今年,三沙将继续推进新型渔船生产作业,加强培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等工作,实施渔民转产转业计划。
(本报永兴岛5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