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干部与驻岛官兵:蓝色国土的忠诚守望者

12.11.2014  19:53

  蓝天碧海、海鸥飞翔、渔帆点点,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海南三沙也许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可是,很多人不知道,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气候炎热多台风,常年缺水,是全国工作环境最艰苦的地方之一。

  然而,在这个祖国南海边防前哨,活跃着一个可歌可泣的优秀群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三沙的安宁和发展,他们忠肝义胆,以苦为荣,他们就是三沙干部和部队官兵。在这片纯净却艰苦的土地上,他们谱写了一曲曲军民共筑南海长城的英雄赞歌!

  艰难困苦 习惯奉献

  高温、高湿、高碱度、多台风、缺淡水,三沙人早已见怪不怪。岛上吃菜靠船运送,吃粮靠岛内供应,在三沙,有“一吨油一吨菜,一吨菜能卖一千金”的说法。更为艰苦的是,岛礁生活上的寂寞和精神上的煎熬。尽管条件艰苦,三沙干部与部队官兵却从不抱怨,对于他们来说,艰辛是事业的一部分。

  在他们身上,听不到豪言壮语,却能时刻感受到他们对党和人民事业怀有的深切感情。他们有些人在三沙工作长达数十年,默默无闻地将自己的一片赤诚奉献给了海岛;有的长期在荒无人烟、遥远偏僻的小岛上工作,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那盛开的浪花;有的在险情和尖锐复杂的斗争中以身殉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曾有一位西沙党员老干部,儿子患上重病,一连收到10封电报,因遇强热带风暴封岛,无法返回,当他匆匆赶回海南家中,儿子已开离人世……

  在孤岛上,他们习惯了吃苦,习惯了忘我,习惯了奉献。

  情系三沙 尽心守护

  海南三沙特殊的地位和环境,决定了其在我国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强部队建设和三沙干部队伍建设,是党和国家巩固南海边防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三沙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要。

  设市以来,军地双方坚持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为信念,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为目标,以共同应对挑战和“互办实事”为载体,真情实意抓双拥,营造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人的良好氛围。

  2013年9月29日晚上,强台风“蝴蝶”正面袭击三沙,三沙遭受重创,房屋倒塌,树木连根拔起,在西沙珊瑚岛附近的广东台山籍渔船顷刻间沉没3艘,88名渔民遇险。三沙干部与部队官兵不畏艰险,连夜搜救,协调出动各类舰船200多艘,协调出动飞机112架次,参与搜救人员300余人次,搜救范围最终扩大至3.7万平方公里,成功救出了26名渔民同胞。

  1990年初,时任南海舰队司令部参谋的龚允冲,放弃调到海军总部机关工作的机会,主动递交了赴南沙守礁的申请书。在南沙守礁期间,龚允冲先后36次赴南沙执行各种任务,行程3万海里,累计守礁时间8年,创造了在南沙任职时间最长、一次连续守礁时间最长、累计守礁天数最多、出海执勤次数最多等十多项纪录,为维护祖国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南沙守礁第一人”。

  前赴后继 守卫南疆

  几十年来,一大批三沙年轻干部在老一辈三沙干部手挽手言传身教下,在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经受了各种实践磨炼,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从某种意义上讲,三沙也是干部成长的摇篮。

  三沙市综合执法局副局长王式政是1996年到三沙岛上工作的年轻干部。在南海形势复杂、海况恶劣、国外侵权侵渔船只常暴力抗法、海上维权执法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王式政始终坚守维权执法第一线。2013年12月,王式政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荣誉称号。王式政只是在三沙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中的一个代表,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三沙能有今天这样安宁、稳定的局面,是三沙干部和部队官兵同甘共苦、通力合作、团结战斗的结果。从1959年设立西、南、中沙群岛工委(办事处)至今,先后有万余名地方干部告别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离开热闹繁华的都市,从全国各地奔赴到这里,与部队官兵一道,艰苦创业,守卫南疆。(通讯员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