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市帮助渔民可持续利用珊瑚礁资源 打造海底牧场

07.04.2015  12:32

      三沙市帮助渔民可持续利用珊瑚礁资源,实现生态保护和增收致富共赢

      把珊瑚礁打造成多彩的海底牧场

      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珊瑚。本报记者宋国强摄

      在三沙蔚蓝的海面下,有一片美不胜收的“热带雨林”。五光十色的珊瑚摇曳多姿,组成海底森林,变成各种海洋生物的“乐园”——这样的美景,是“美丽三沙”中最美的部分之一,吸引着无数热爱三沙的人。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西沙站副站长陈偿就是其中之一。3月31日,随“三沙1号”刚抵达永兴岛不久的陈偿,就迫不及待地乘坐冲锋舟来到了位于赵述岛附近潟湖的珊瑚生态修复示范区,这里的珊瑚是他心里放不下的牵挂。

      “珊瑚礁就是三沙海底的热带雨林,南海诸岛绝大多数都是由珊瑚礁组成。”陈偿说,这是三沙生态环境中最基础最重要也最脆弱的环节之一。随着三沙设市,三沙生态环境保护迎来新的契机,加大珊瑚礁保护力度势在必行。在三沙市今年3月召开的人大会议上,身为三沙市人大代表的陈偿提交了《关于建设三沙市珊瑚岛礁修复与生物资源利用综合平台的建议》,对如何平衡珊瑚岛礁的保护、开发等问题做出了有力地探索。

      担忧

      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

      生态功能降低

      “2006年赵述岛附近海域多数珊瑚礁都是健康的,各种热带海洋生物在珊瑚丛中穿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陈偿至今记得自己多年前初到赵述岛的情景,然而现在看到的情况却让他忧心忡忡,虽然这几年三沙市等相关部门一直在致力于珊瑚礁的保护,但是三沙的珊瑚资源仍在退化。

      “海洋中有50%左右的生物都以珊瑚丛为栖息地,珊瑚可谓是海底的‘热带雨林’,可想而知,如果珊瑚一旦死亡,对海底生态平衡造成的巨大影响,很多海洋生物将因为失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而消失。”陈偿说,珊瑚礁不仅是观光胜地,更重要的是保护岛礁安全和平衡海洋生态。

      从全球来看,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功能降低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生态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无序的海洋工程建设与海洋污染等。而从三沙来看,设市前对渔业资源的无序开采是一个重要原因,包括部分外国渔民的侵渔等。“滥挖滥捕,甚至炸珊瑚捕鱼、毒鱼,会让珊瑚礁区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到我三沙渔民的生计,加剧了脆弱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退化。”

      探索

      人造珊瑚礁

      重建海底热带雨林

      “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恢复与特色生物资源增殖关键技术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永兴岛北京路的中科院南海所西沙海洋科学综合实验站一楼大厅,展板上的这一行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陈偿告诉记者,这个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就是“珊瑚礁三维结构生态修复与造礁生物增殖技术”、“珊瑚礁病敌害防控关键技术”和“珊瑚礁生态增殖恢复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人造珊瑚礁,来重建珊瑚礁的活力和生态系统。

      “珊瑚通常具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功能。”陈偿说,针对其无性繁殖的特点,项目组科研人员准备了人工预制礁体。人工礁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大的有圆桌这么大,小的如脸盆,能达到抗风浪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地点,将人工礁体放在海底的珊瑚礁上,然后将切成手指一般大小的珊瑚枝粘在人工礁体上,珊瑚枝便会在人工礁体上成活生长。而在珊瑚礁已经死亡的情况下,他们采用另一种方式:事先焊接好一个铁架子,再将铁架子固定在海底的珊瑚礁上。

      项目组的科研人员先后在西沙海域投放了400多个用以附着珊瑚的铁架子,以及1500多个水泥预制件礁体。在他们的精心养护下,最早放下去的5厘米大小的珊瑚小枝,如今已生长到13厘米大小,并开始出现分叉,成为活的小个体。

      陈偿认为,该实验项目中活体珊瑚生长发育良好,可以认为是成功实现了生物资源的人工增殖,也为三沙今后的珊瑚礁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人工珊瑚礁的投放取得了初步成功,为珊瑚礁重获生命和活力探索了一条新路。”

      建议

      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

      与旅游开发综合应用

      “拯救珊瑚岛礁、维护岛礁安全是全球性的议题,但我国尚未部署国家层面的、专业性的、具有战略先导性的珊瑚礁修复保护与岛礁安全研究机构。”这个问题也是陈偿从研究珊瑚伊始就在思考着的问题。

      《关于建设三沙市珊瑚岛礁修复与生物资源利用综合平台的建议》提出,应尽快设立专门的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建立珊瑚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珊瑚礁环境变化和珊瑚礁生态状况变动,控制珊瑚疾病预报与防治的立体监测技术,同时打造国家海洋生态公园与旅游示范区。

      该议案还提出,在三沙建设国家级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岛礁安全技术研发基地,促进西沙群岛生态资源恢复及特色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形成岛礁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和岛礁国土安全对策,打造国际知名的珊瑚礁修复保护和岛礁安全研究机构。

      作为建设世界级珊瑚研究机构的第一步,该议案提议,在西沙建立首个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即在赵述岛潟湖生态修复示范区基础上,通过珊瑚移植、人工礁体投放和生物资源放流恢复,重建一个健康的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并在保证该系统有效运行的前提下开发具有特色旅游项目,如潜水、冲浪、休闲渔业等,使之成为具有三沙特色的集珊瑚礁生态修复、水下旅游观光服务和岛礁安全保护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平台。

      “希望三沙的珊瑚礁,有一天也能和大堡礁等世界知名珊瑚礁旅游和研究胜地齐名。”一条条建议,凝聚着这位珊瑚研究者的愿景。

      曙光

      推动渔民转产转业

      建设新海洋牧场

      正如陈偿所言,加大珊瑚礁保护开发力度是一项综合工程。三沙设市以来,旗帜鲜明地提出“美丽三沙”的目标,不断加强珊瑚礁保护,并在经济社会措施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

      2014年,三沙市政府投入1000万元,作为支持渔民转产转业的首笔专项资金,并将加大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渔民转产转业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陈偿看来,这将是加强珊瑚礁开发保护的一个新契机。

      “岛礁的开发与珊瑚礁的保护并不矛盾,但掠夺式的渔业作业方式必须根本改变,帮助渔民转产转业对此将十分有益。”陈偿表示,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打造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旅游开发综合应用平台也是一项民生工程。

      三沙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三沙市将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大力推进西沙渔民转产转业,通过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深化水产品加工业、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发展旅游和休闲渔业等,多措并举,提升渔业生产层次,推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和发展人工繁育、培育和增殖技术,进行规模化珊瑚增殖和放流,进行热带名贵生物资源增殖试验与应用,将促进西沙群岛生态资源恢复及特色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陈偿说,简而言之,就是要把珊瑚礁打造成为三沙的“海底牧场”,在保护好珊瑚礁的同时,帮助渔民可持续利用珊瑚礁资源,实现增收致富和生态保护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