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老人捐献遗体家人反对 坚持10年终如愿
原标题:三亚老人捐献遗体家人反对坚持10年终如愿
李振芳正在签遗体捐赠协议
在三亚,有这样一位古稀老人李振芳,连续10年坚持百年之后捐献遗体的想法,但因各种阻力,这个念头一再被搁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9月19日,李振芳10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在三亚,有这样一位古稀老人李振芳,连续10年坚持百年之后捐献遗体的想法,但因各种阻力,这个念头一再被搁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9月19日,李振芳在市公证处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以及家人的见证下,如愿以偿签署了《海南省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李振芳10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爱心涌动:七旬老人签署“捐献遗体”协议
9月19日下午,跟随着市公证处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记者来到三亚港门村社区一栋普通民居的一楼,见到了渴望签署捐献遗体的李振芳。老人满头白发,虽然年过古稀,精神却十分矍铄。一个人居住在一个不足20平米的小房间,房间光线昏暗,甚至略显潮湿。老人的性格很爽朗,待人十分热情。见到有人来访,便微笑着点头示意。
在公证人员以及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她干脆利落地在《海南省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上签名并盖章。登记表上写着:“我自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地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为祖国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按照协议,遗体将无条件地奉献给医学科研使用,海南医学院作为遗体接受单位。“谢谢你们,填完表,心里总算踏实了。”李振芳说,“人老了总会死,不如把遗体和器官捐赠给医学事业,能为其他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我觉得很开心。”
然而,签名、盖章,看似简单的过程,李振芳却磕磕绊绊走了10年……
10年前萌生捐遗体的想法
李振芳说,她是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她和丈夫都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的退休职工。
1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报纸上看到,不少医学院缺乏遗体研究,有的医学院的学生直到毕业都没机会碰遗体,遗体捐献严重缺乏。于是,她便萌生了遗体捐献的念头。当日,她了解了遗体捐献的相关办理流程。可是,当她兴冲冲地将这个想法告诉丈夫时,丈夫却不赞同,碍于家人的反对,捐献遗体这件事只能石沉大海。
北方的冬季气候严寒,温暖的南方吸引了不少过冬的老人。2004年,多病缠身的李振芳和丈夫从哈尔滨来到三亚,成了三亚名副其实的“候鸟”老人。“我的身体一直不好,有风湿,又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到三亚后,疼痛和病情开始缓解,所以我对三亚充满了感激。”2008年,李振芳的丈夫过世。
丈夫过世后不久,李振芳第一次向儿女们提出了捐献遗体的想法。与丈夫一样,子女也并不赞同她捐献遗体,老人依旧未能如愿。因为根据相关规定,捐献遗体,必须要得到捐献者家属的同意。从此以后,她便开始当上了子女的“心理老师”,不间断地给他们宣传捐献遗体的必要性,例如目前医学院遗体的稀缺、捐献遗体帮助提高医学水平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振芳身体的疼痛逐渐加重,多年的风湿病,让她每日都“如坐针毡”,经常在半夜痛醒。有时,她的高压值直奔200多,有几次几乎命悬一线。可是,李振芳依然坚持捐献遗体的想法不动摇。
见年迈老母如此坚持,子女们开始慢慢理解老人。常年陪伴在母亲身边的儿子王军,是母亲坚定的支持者。王军告诉记者,“母亲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我很钦佩,我尊重她的意愿。”
2014年年初,李振芳在子女的陪同下,来到三亚红十字会登记捐献事宜。直到最近,才办理完所有流程事项。李振芳说,将遗体捐献出来,对医学研究是一笔财富,这算是她留给世界最后也是最美的一份礼物。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渐渐开放,我市报名登记的人逐年增加。今年以来,我市共完成9例遗体捐献申请登记,其中以外地人居多。目前所收到的捐献的遗体,主要是交给医学院进行教学研究。据其介绍,李振芳成为今年我市第9例遗体捐献志愿者。他呼吁更多的人,能够勇敢地捐献遗体,为医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