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河“负利”变福利
短期举措与长效机制相结合,打好治污持久战,还民一泓清水——
三亚河“负利”变福利
■ 本报记者 况昌勋 周晓梦
夜间,吹着海风,在白鹭公园沿着三亚河散步,是三亚市民引以为豪的福利。由于三亚河被污染,发出阵阵恶臭,让福利一度变成“负利”。不过,现在福利又渐渐回来了!
10月30日,三亚水务局工作人员张志珑指着一座“集装箱”,说,“这是移动式污水处理站,污水经过处理后,能够达到国家一级A类排放标准。”记者看到,浑浊的污水进入集装箱后,排出一泉清水。
“在白鹭公园附近,凤凰路两侧居民区、城中村都没有建污水管网,污水均通过排洪道进入三亚河,怎能不臭?”张志珑说,现在我们把排洪道口截住,用移动式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不让污染进入三亚河。目前,已经截住三亚河主城区段74个排污口。
三亚河污染并非一朝一夕而成,治污也并非一朝一夕能成。三亚正在打一场三亚河治理持久战,短期举措与长效机制相结合,逐渐改善水质,还市民一河清水。
三亚态度:大手笔大力度治污
三亚河从毫巴刚岭而下,分东西两河穿城而过,成“丫”字形,三亚市也因此而得名。三亚河当之无愧是三亚人的母亲河。然而城市的发展,让三亚河“病了”,曾经清澈的河水渐渐变浊,让三亚市民无不惋惜、痛心,也成为舆论焦点。
污染难题面前,舆论强压之下,三亚没有“讳疾忌医”。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张琦公开表态:“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环境。要坚决打赢三亚河污染治理仗,要大手笔、大力度地治理三亚河的污染。”
治污伊始,三亚进行了一系列“揭丑”:三亚河主城区段有76个排污口、沿河76处违法建(构)筑、63处河道垃圾、54处占用河道、10处农业面源污染、10家单位污水设施不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滞后……被一一调查标出具体位置和主要问题。
“揭丑”就是探寻三亚河的深层“病因”,也显示出了三亚治理三亚河污染的态度与决心!
态度还表现在“铁腕”。三亚市长吴岩峻强调,要把三亚河的治理工作作为生态修复的首要任务来抓,加大执法和管理力度,多管齐下,还三亚一个清澈、干净、生态的母亲河。
一张张整改通知书、一张张罚单,进入项目工地、进入企业办公室。10个项目被要求进行整改,其中,5家企业被依法立案处罚,罚款共计45.3475万元。
截至目前,7个项目已完成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工程,完成污水治理工作;2个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三亚举措:多个部门齐抓共管
污染来自于各个方面,治污也非“一人之力”就能成。三亚河治污,需要多方互动,形成合力。今年4月,三亚市成立三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协调治污。
历经半年,我们看到,三亚河治污齐抓共管的势头已经形成——
水务局通过截污纳管、执法查处和兴建移动式污水处理站等措施整治沿河污水排放口,全市日均污水处理量增加4.8万吨。
农业、环保、城管、吉阳区、天涯区等部门联合行动,拆除三亚两河沿岸排污不达标和违建畜禽栏舍129家、共计4万平方米、清理养殖存栏猪4000余头。
海洋渔业局则全部清出三亚大桥以上三亚内河的渔船,并在三亚大桥设置铁链阻止渔船进入三亚内河,同时劝离约200艘外港籍渔船不在三亚港停泊。
住建局则疏通清理污水主管十万余米,基本解决已清理路段污水外冒问题;实施建设主城区雨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新城水质净化厂配套管网工程建设。
三亚探索:率先实行“建管一体”
污水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长效机制”“常态化管理”成为三亚治理三亚河经常提到的两个词汇。
治污过程中,一项走在全国前列的机制探索悄悄地进行。这就是市区污水管网及泵站由“建管分离”变为“建管一体”,建立市区污水管网及泵站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
“目前大部分城市供水、污水行业明显存在区域分割、产业分割和建管分离现象,看似多头管理,实际上谁都不管。”业内人士表示,调整后,将由三亚市住建局统一负责全市污水管网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等相关工作,可以明晰产权和责任主体,改变过去责任不明的局面。
三亚市住建局副局长黎觉行介绍,三亚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的硬件建设,2016年实施6项任务,疏通清理污水支管网、改造新建泵站、完善主城区污水主管等;2017年实施3项任务,整治社区支管网、建设片区污水支管、新建川河路污水主管道等。(本报三亚11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