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棚改“舒筋活血”促发展
产业注入、强区扩权、改善民生、创新驱动,“加减乘除”推进城市建设
三亚棚改“舒筋活血”促发展
■ 本报记者 黄媛艳
一张三亚中心城区的遥感观测照片,震撼人心。
1/4的城乡建设用地处于低效利用的状态,部分关键节点区域的建筑肆意林立,危旧楼宇格外扎眼。
扎眼的是建筑,扎心的是区域内百姓的居住环境和城市绿色发展的未来。谋变,今年三亚以棚改工作为抓手,运用“四则运算”力促城市蝶变。用“加法”加入产业和公共服务,夯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用“减法”强区扩权,让城市管理更具活力;用“乘法”普惠民生,党建与作风建设齐发力;用“除法”加大市场化运作的“分子”,创新驱动共建共享。
棚改加速推进,打造“双修”升级版,鹿城干群正以扎实作风扛起“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三亚担当。
加法:给城市短板“补课”
进入4月,三亚东岸棚改的项目已是另一片光景,昔日长满如“马蜂窝”般房屋的区域如今已成为一块净地。“招拍挂结束后,该区域将打造成城市主题文化旅游目的地,格莱美艺术区、艺趣文创区、艺术乐活区、湿地公园等逐步建设。”三亚市规划局总规划师何大哲说。
东岸变了,颜值提升,内涵丰富,为三亚产业升级添引擎。谋变的还有其他棚改项目,阳光海岸棚改项目打造成都市艺术海岸与高端海洋旅游服务区,三亚邮轮之旅更加宜游;环河口棚改项目打造成国际游艇港;海棠湾棚改项目与产业小镇发展齐头并进,小镇发展宜居宜游更宜业……
“棚改是三亚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盘活低效存量土地,以国际水准规划项目与产业,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形象品位。”三亚市委书记严朝君表示。
棚改,肩负着给城市短板“补课”的重任。目前三亚棚改区大多处于城市结构的节点区域、城市交通骨架的连接区域、城市景观风貌的敏感区域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有待补充的区域。
今年32个项目,将有效盘活20平方公里的低效利用土地,不断偿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欠账,为城市“强身”。
减法:强区扩权添动力
棚改征地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在很多基层干部眼里,说难,难在有责没权。“签了军令状,工作中不可控因素太多,层层上报费时费力。”三亚一棚改项目的工作人员说。
基层有所呼,政令有所应。三亚以棚改工作为抓手,强化了撤镇设区后的“强区扩权”和“扩权强责”工作。目前,鹿城明确将棚改征收工作经费和不可预见费下放,由区政府统筹管理使用;国有土地上房屋的征收公告、征收决定等由区政府负责发布。
“大家干事的劲头更足了,主动性明显增强,积极协调多部门联动解难题,民生事宜的处理更加得心应手。”三亚市天涯区区委书记林海说。
目前,三亚已制定15个棚改项目征收方案,海坡棚改等“硬骨头”进入尾声,有望于4月中旬交出净地。
乘法:以人为本惠民生
2015年启动的三亚棚改工作,进入2017年,已驶入快车道,难度不断加码。海坡、东岸、月川一栋栋“牵手楼”利益、矛盾交织,稍有不慎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今年32个棚改项目,却涉及逾10万人的动迁,人口密度之大,整体工作难上加难。
然而,鹿城交出的成绩单让人眼前一亮,仅海坡一处日均房屋拆除超过1.5万平方米,公认的“硬骨头”一个个“服软”,今年全市还将拆违200万平方米,目前无一起群体性事件。难事变易,三亚如何做到的?
从“要我拆”到“我先拆”,党旗飘扬在一个个棚改现场。全村60名党员率先支持海坡棚改;退休老党员孙岱“组织需要,我一直干”扎根一线;吉阳东岸16支党员先锋队解难题、做表率,过硬的基层党建成为棚改工作的“加速器”。
从“要我拆”到“我要拆”,严实硬作风以人民为中心。子女入学、大病救助……深入摸底察民情,棚改队员主动为棚改户解忧愁;平均一户上门10次,最多一户上门26次。
“多为百姓考虑,难事不再难。东岸以往5年才拆除400栋,现在半年拆除2000栋。”三亚吉阳区区长张华文说。
除法:创新驱动市场化布局
今年是棚改工作的攻坚之年,如何确保资金保障?又能给地方经济松绑?如何统筹政府、社会和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工作的全局性?
目前,三亚统筹安排棚户区改造项目资金,积极对接国开行等金融机构争取优惠贷款,并创新性地与企业携手设立城乡发展股权基金的棚户区改造子基金,发挥资金杠杆作用,降低财政资本金支出压力。
“今年三亚大幅增加棚改项目供地,海坡等棚改提前招商,目前已有多家优质企业带着产业方案希望参与。安置区建设和货币化安置适度发挥市场作用。”林海说。
“我们村计划拿出86亩村集体土地,与企业合作建设大型海鲜广场,引导村民转产就业,用市场力量解决大家长远生计。”海坡村委会主任薛锡刚透露。
市场化运作,棚改用地及时交付,规划布局产业和民生事项,提前招商策划项目,三亚棚改目标明确,运转顺畅。
棚改“除法”,创新发挥市场的作用,调动三大主体的主动性做大“分子”,为城市发展扫清障碍。巧干、苦干、实干做好棚改这道算术题,三亚秋之收获值得期待!(本报三亚4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