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探索“城市病”综合治理初显成效
中新社三亚7月10日电 (记者 尹海明)环境污染、下雨“看海”、违建丛生……一系列“城市病”普遍困扰着中国城市发展。作为全国292个地级市中唯一的“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城”(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综合试点城市,海南三亚通过一年多的试点,探索“城市病”综合治理方面已初显成效。
升格为地级市29年来,三亚从小渔村发展成知名旅游城市。三亚常务副市长岳进说,随着城市人口、游客数量、建设规模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等“城市病”随之而来,制约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一面向海,三面环山,三亚生态修复剑指受损山体。紧挨三亚绕城高速的抱坡岭,原是当地有名的“光头”废弃矿山,而今其名声更响——经过一年多的修复,它披上“绿衣裳”彻底“换妆”。
“自开展山体修复以来,实施了一系列工程,在山上种植超过20万株乔木、灌木。”三亚林业局官员谢高飞说,计划投资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抱坡岭修复工程已完成近96%,建成后将变身公园向民众免费开放。
抱坡岭只是一个样本。记者从三亚林业局了解到,该市计划将43座废弃矿山逐步进行生态修复,今年投入1.47亿元修复22个受损山体。
葱郁的群山为三亚孕育了两条穿城而过的河流。然而,市区河水变黑发臭的问题曾一度被市民游客诟病。
据三亚市水务局副局长张秀标介绍,污水排污、垃圾堆岸、船舶排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三亚河的生态环境,下游河道水质存在氨氮、总磷超标现象。
岳进说,三亚河治理是三亚今年最重要的“双修”工程和民生工程。目前,已完成主城区河段94处排污雨水口整治,新建污水管道58公里,疏通污水主管网220公里,设置19处移动污水处理站,拆除200多户沿河养殖场。三亚市长吴岩峻表示,力争今年底三亚河水质达标。
相较山、河,海滩才是三亚的“招牌”。被视为三亚“会客厅”的三亚湾,生态环境恶化一度引人担忧,海滩泥化、海岸侵蚀的新闻曾时常见诸报端。
记者连日来在三亚湾看到,新种植的草海桐、马鞍藤、野菠萝、椰子等植物被栅栏围起来,长势良好,常有工人进行浇水等养护作业。
三亚市园林环卫局官员王凤山说,三亚已对三亚湾进行了人工补沙,对约15公里沙滩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去年底完成种植,多为优良的海滨固沙植物,“但效果到底有多好,还需要经历大台风的考验。”
为保护三亚湾,三亚拆除了侵占海岸带的近20000平方米违法建筑。而拆除违法建筑,也是三亚城市修补的重要内容,2015年拆除388万平方米,今年已拆157万平方米。
另据了解,三亚正以20.3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为重点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海绵型道路、生态湿地等六大类219个项目。计划3年内投资38.9亿元建设综合管廊39.1公里,已建设约2.3公里。
中共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张琦多次表示,生态环境是三亚的核心竞争力,三亚通过全力推进“双修”、“双城”,努力探索城市内涵式发展道路。据了解,今年10月,国家住建部将在三亚召开全国“双修”工作现场会,三亚力争为中国城市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完)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