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宣言》敲定澜湄合作机制“路线图”

25.03.2016  12:07

  中新社北京3月25日电 (记者 韩仪)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23日在海南三亚举行。会后,澜湄合作机制六国发表《三亚宣言》,描绘未来合作发展蓝图。通过这一宣言,关于为什么建立以及如何运转澜湄合作机制等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从《三亚宣言》中,能看到澜湄合作机制的架构、纲领及目标,其中还包括与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一带一路’等现有合作机制的结合。其内容更具有原则性和指导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英表示。

  据专家解读,《三亚宣言》首先从包括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等方面的政治安全入手,提出澜湄地区面临的挑战以及建立澜湄合作机制的迫切性;再展开描述六国期望将澜湄合作建成何种机制,提出澜湄合作的合作模式和措施等。整体内容详尽且具指导性。可以说,它是六国有效合作的纲领性文件,为澜湄合作机制顺利运行夯实了根基。

  作为一个新兴的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澜湄合作相关国家已于去年11月在云南景洪举行首次外长会议,并就澜湄合作的目标、原则、重点领域、机制框架等进行概念性解读。在此基础上,《三亚宣言》对澜湄合作机制各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原则性描述,且从领导人层面将澜湄合作机制固化下来,进一步加紧合作的密切性。陈凤英表示,这使得《三亚宣言》的内容更具刚性。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指出,《三亚宣言》给予澜湄合作以明确定位,即“打造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并将澜湄合作机制化。根据宣言内容,澜湄合作将形成以“领导人引领、全方位覆盖、各部门参与”为架构、以政府引导、多方参与、项目为本的运作常态机制。

  而关于“如何运转合作机制”则成为宣言中的重头戏。宣言中,各方同意澜湄合作的“3+5”合作框架。并在这一框架下,衍生出26项具体措施,为“如何做”指明方向。

  所谓“3+5”合作框架,即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合作支柱,以及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和农业减贫合作五个优先领域。分析认为,澜湄合作机制因“”而生,合作领域却不仅仅局限于“”。这表明,随着合作的深化,澜湄合作涉及领域更加全面,也更接地气,因此更有利于地区发展、稳定和繁荣。

  不仅如此,在“五个优先领域”的选择上,澜湄合作相关国家也下足了功夫。陈凤英举例称,从互联互通方面来说,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在其他五个国家比较落后,以此为抓手,可以更好地带动澜湄国家合作。与此同时,建设基础设施需要各种产品的配合,产能合作由此也十分重要。

  为进一步推进产能合作,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23日还通过了《产能合作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产能合作是促进澜湄合作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优化地区产能分布,提升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各国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成员国企业和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以双赢为目的推进产能合作项目。同时,政府层面要加强政策沟通协调,为开展产能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此外,宣言还对澜湄合作机制与现有区域合作机制的关系予以明确。根据宣言,澜湄合作应秉持开放包容精神,与东盟共同体建设优先领域和中国-东盟合作全面对接,与现有次区域机制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对此,阮宗泽指出,澜湄合作机制与现有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将进一步带动东盟共同体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提升。

  有评价称,澜湄合作虽为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但平台却很高,此次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的举行正是印证。通过这次会议,澜湄合作机制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其运行进一步得到落实。在此基础之上,澜湄合作接下来将在多个层面上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完)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