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亚“填海造地”未带来持续有效的经济效益
原标题:“填海造地”未带来持续有效的经济效益
正如歌声中所言,那一片片被文明糟蹋过的海洋和天地。
从渤海、黄海、东海到南海,在我国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11个沿海省份中,除基隆、高雄之外的39个地区级以上的沿海城市,均能找到当地填海造地记录。
多地大兴“填海造地”
近期,中国多地频频传出地方政府大规模“填海造地”的消息。
辽宁省大连新机场规划图日前公布,耗资工程总造价初估约263亿元,预计5年后渤海湾将形成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机场”。这一机场采取离岸填海方式建设,面积可能达20.87平方公里。
在海南三亚,新机场计划填海建设28平方公里,项目斥资上千亿元。三亚市有关人士称相关方案已上报国家海洋局。此外,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等地区都在不断扩大填海面积。
7月22日,广东省中山市市国土局组织编制《中山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显示,明年拟围填海造地1450公顷。
从河北拯救了首钢的曹妃甸到福建莆田用于旅游开发的“妈祖城”,从各地开发出的“人工岛”到开头提到的“海上机场”,填海造地的场面在近些年的中国屡见不鲜。
有分析指出,近年来,由于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很多地方“无地可用”。而中国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上的“海陆分割”现状,使“向海征地”有机可乘。政策漏洞背后,填海造地迅猛发展。海上机场建设项目涉及发展改革、国土、环境、海洋、民航等相关部门,“未批选建”风险不大,特别涉及海洋管理风险“最小”。
利益驱动填海造地。此前,仅河北曹妃甸工业区规划用海面积310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造地面积就高达240平方公里。各地经济状况不同,填海的成本从七八万元/亩到二三十万元/亩不等,而土地出让价格往往在每亩100万元以上,仅填海造地的利润就会高达数十倍。
上一页 | 1 2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