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公益人陈柏豪:志愿服务累计2000小时以上
多次赴灾区救援、义务推广急救技术、志愿服务累计2000小时以上……行走在三亚的公益人陈柏豪——
陈柏豪说,不少救援的设备都是队员们自己买的。
陈柏豪说,手中这把压力钳,是目前三亚最先进的救援破拆设备。
陈柏豪是一名地道的香港商人,也是三亚红十字灾害应急救援队的技术总监。上世纪80年代,他曾是香港圣约翰救生队的队员,有着十分丰富的救援经验,1994年到三亚做生意并定居三亚,2006年开始活跃在救援队里,2008年正式任救援队技术总监。
这些年来,他的身影出现在大型自然灾害如去年的雅安地震救援现场,在海南台风灾害期间,他多次深入保亭、文昌、万宁等地进行救灾及灾后救援行动。日常中,他从未停止过向他人传递公益精神、急救常识和救援技术,他还多次在社区、学校开展培训活动,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人开始涉足这片领域,而他,则继续在三亚这片热土上为公益事业的发展而奔走。
结缘:从害怕“槟榔血”到变成“三亚人”
1994年的平常一天,辗转从香港飞到海口,又经历8个小时颠簸路途的汽车,香港商人陈柏豪终于第一次踏上三亚这片炎热的土地。打开车门,他一眼看到满是血迹的地面,还有很多人正在“吐血”(本地人在吐红色的槟榔水),他吓得立马要坐车再回去。
起初,不会说普通话的陈柏豪在三亚找不到朋友,但工作需要他持久坚守在三亚。难熬的一个月后,他决定融入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工作之外的头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文化宫,他打算继续学习自己所热爱的救生知识。
1979年参加香港童子军(香港致力于青少年教育的公益组织)的陈柏豪,在1981年就成为童子军领袖,他还考获了各类专业户外活动教练及培训资格证书,并开始教授孩子们一些户外生存以及急救的技巧。1982年开始,他加入香港圣约翰救生队,成为义务救生员,曾连续三年获得圣约翰急救队的最佳值勤奖。陈柏豪希望在三亚也能找到类似的组织和志同道合的伙伴。
满怀热情的陈柏豪找遍了三亚,遗憾地发现三亚尚未成立救援队或志愿者组织。此后的时间里,他边寻访边对身边的人进行零碎的培训。2006年,陈柏豪在与一些玩户外的朋友的闲聊中得知三亚有一个救援队,十分激动,很快与他们取得联系并加入。其时的海南省红十字救援大队三亚分队正是如今的三亚红十字灾害应急救援队,此后,陈柏豪渐渐成为救援队的骨干力量。
搜救:悬在头顶的石头随时可能掉下来
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得知消息的救援队迅速进入备战状态,并于4月21日凌晨抵达成都。在大地的强烈颤动里,刚于20日凌晨5点才从香港飞回三亚的陈柏豪,作为技术总监,又一次与队友们并肩置身于灾区最深处。
灾区的苦难令人揪心,而对于陈柏豪来说,这样的场面并不是第一次看到,他将担心深藏,只是叮嘱队友们做好器材的准备与检查。21日上午7点30分抵达芦山县,休整半小时后出发,陈柏豪和同伴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去此次芦山县受灾较严重的20公里外的双石镇清源乡。在距双石镇还有18公里时,路上10余处塌方和山体滑坡带来的巨石和泥土,死死地挡住了前行的路。顾不上辗转的辛苦,陈柏豪一行步行一个多小时进入双石镇,在废墟中迅速搜救,并为伤员进行了清创、消毒、包扎等处理。
进入双石镇排查完毕,从当地人那里得知前面还有两个未进入的村,陈柏豪作为探路者继续带领队友前进。经过一处拐弯处,观察地形之后,预估到危险性,陈柏豪拒绝了有人提出的直接走过去的建议,果断带领大家绕小河曲线前进。“刚走出来约300米,就听见响动,山上的石头在几秒间冲下来,最大的如大卡车一般……”一次5级以上的余震突然来临,危险发生在转瞬之间,甚至来不及去感受惊心动魄,便要恢复心情赶往下一个地方。一路惊险不断,“抬头看上去,石头就悬挂在头顶上,只要轻微一摇,就会掉下来一样。”同行的队友赵鸿飞说,每过塌方处都要提心吊胆快跑而过,一路上的险情实在太多。
第一天到达灾区便开始了徒步,24小时未合眼的陈柏豪和队友们仍时时处于救援状态,听到有任务分派,便飞快赶过去。为了及时搜救受灾村民,陈柏豪常常跨上摩托车就飞奔而去,壮硕的陈柏豪在为受伤村民包扎时却尤显细心。
“我平安。”在雅安一个星期的援救里,给家中担忧的妻子发一条信息报平安是陈柏豪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必须要做的事情。在这里,电源、信号、食物、水等一切资源都成了最宝贵的东西,在潮湿的帐篷睡袋里,在泡面和速食干粮的补给下,在不断颤动的大地上,陈柏豪和队友一起代表海南救援力量帮助灾区。“离开时,很多当地人站在路边送我们,拿着简陋的纸、小牌子写上‘谢谢’,心里很感动。”一年多前的救援画面历历在目,陈柏豪还记得,一个多星期后终于洗上热水澡,换下馊掉的衣服,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饭,在床上睡了饱饱一觉,跟家人通上电话,他感受到了莫大的幸福。
雅安救援让更多人认识了陈柏豪,其实多年来,陈柏豪曾随救援队一起参与了多次灾害应急救援行动,2005年的台风达维、2010年的海南台风灾害以及2013年的万宁水灾,每次灾情现场都有他奔走的身影。陈柏豪说:“我从未觉得辛苦。”
奖励:“我不需要什么,给救援队补充些装备吧”
“我不需要什么,给救援队补充些装备吧,比如头盔之类的。”雅安地震救援行动结束后,回到公司,老板见到陈柏豪十分高兴,问他需要什么奖励,陈柏豪“傻乎乎”地回答说。
走进救援队在一居民小区的队部储藏室,陈柏豪一一介绍这些器材,“这根绳子是我从香港带来的,质量很好;这是我让老板赞助的山地救援用头盔;这是破拆用的液压剪钳……”每一样冷硬的器材在陈柏豪的介绍下变得有出处、有故事。救援队队长陈锐说,这些救援器材中,有不少都是陈柏豪自己掏钱或者让公司和香港的朋友赞助支持的,队友们在感谢的同时十分珍惜。
“技术在不断地更新,所以我也需要一直学习。”每年有一个月的时间,陈柏豪会回到香港看望家人,回去后找到以前的兄弟一起聊天是必不可少的事,他要跟他们一起学习、分享最新最前沿的救援知识。回来海南,他再将这些知识与队友或他人一起切磋、运用。
多年来,陈柏豪一直积极参与海南的卫生、安全、急救培训方面的义务工作。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基本的急救常识,这不但是对自己、对家人,更是对社会最好的奉献。因此从他开始志愿救援服务和义务救援知识培训工作以来,他就带着“教更多人学会自救”的理念协助培训急救知识学员。
熟知陈柏豪的人经常能看到他那别致的腰带,这是他自己的设计,腰带上可携带一瓶水、简易工具、急救药品以及对讲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会基本的急救常识。”数年来,陈柏豪也将自己设计的野外求生工具和家居安全急救方法无偿向外推广、义务向数千人普及急救技术。
未来:梦想实现三亚青少年成长的培养计划
在三亚公益和户外的圈里,陈柏豪的名头十分响亮,在大家心中,他是大家引以为豪的大哥。同样,在很多学校、社区,陈柏豪也十分有名。出生于1963年的陈柏豪今年已经51岁了,他说跟孩子们一起学习、玩耍,自己就是一个大孩子。这些年来,他一直参与三亚快乐志愿者联盟(下简称快盟)助学支教扶贫等各项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时间长达2000小时以上。
陈柏豪认为,一个成熟的志愿组织,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开展活动。不应停留在简单的社会救助上,更应关注孩子们的培养。为此,他曾开展了“阳光公益少年团”的培训,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系统地向“快盟”的资深志愿者们讲授救援培训、公民培养等课程。“很多家长反映说孩子动手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国内的青少年们能参加的各种活动太少,真觉得遗憾。”而陈柏豪的快乐在于,在他和其他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在玩乐中接受了基本的野外求生技能、环保理念以及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应具有的担当。
平日里,陈柏豪经常为三亚志愿者们进行培训课程,他用拗口的港式普通话,热切而费力地表达自己,教会更多人实用的救援知识。他希望等条件成熟后,制定一个青少年成长计划,为海南本地的青少年提供公益培训,帮助他们成长。
这也是他的梦想,他理想的模式是在海南建立像一个类似香港童子军一样的组织,有固定的时间和项目,对孩子们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做公益,培育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全的心智。同时,让孩子们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让这样的理念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