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号”万米级深渊科考返航 曹瑜校长等校领导应邀出席迎接仪式
3月23日,中国科学院深渊科考队完成再探万米深渊的科考任务,4500米载人潜水器及万米深潜作业的工作母船“探索一号”科考船顺利返回三亚。历时68天、近8000海里的航程中,深渊科考队共执行了113项试验与科考任务,并取得多项世界级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院士及国家海洋局、海南省科技厅、三亚市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返航仪式,我校曹瑜校长、廖民生副校长、杨兹举副校长等应邀参加。
迎接仪式结束后,曹瑜校长、廖民生副校长、杨兹举副校长等与来自国内的海洋专家、学者和管理部门负责人听取了深渊科考队战略性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丁抗、航次领队阳宁、航次首席科学家包更生等关于此次科考的报告。
曹瑜校长在报告会上对科考队顺利完成各项科考任务返航表示祝贺。他说,科考队兢兢业业、不畏艰险,运用一流的设施设备、实施一流的组织管理、取得一流科研成果,令人敬佩。我校与承担此次科考任务的中科院深海所友谊深厚、合作广泛,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成效凸显,希望双方继续深化多领域合作,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和海南海洋强省战略服务。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深渊科考队根据“精打七千,实做一万”的思路,在马里亚纳海沟和雅浦海沟共执行了113项试验与科考任务,涉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地质、深渊生物及深海装备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此次“探索一号”万米深渊科考能够顺利圆满的完成,原位实验号、天涯号、万泉号深渊着陆器和海斗号潜器这4台自主研发的设备发挥了巨大作用,先后有20次挺进到超过10800米深的海底,海底作业时间超过了230个小时。利用深渊着陆器,科考队员对我国自主研发的浮力材、固态锂电池、深海高清摄像系统、7千米级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等一系列深海装备进行了成功的试验和实际应用,在海底最深处附近获得了近4升海底沉积物样品,330多个海底大生物样品,包括在雅浦海沟7884米深度获取的一尾深海狮子鱼,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在雅浦海沟发现深海狮子鱼;获得的近2800毫升保压气密水样,则实现了世界在万米深度获取保压气密水样零的突破。此外,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海底地震仪,科考队员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两条万米级人工地震剖面测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取万米级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数据的国家。
我校海洋科学技术学院、海洋信息工程学院、科技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办公室等单位负责人参加迎接仪式。
(责任编辑/郭万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