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市全面完成3.4万栋掀顶房屋和C级危房修缮
短短60天,文昌市全面完成3.4万栋掀顶房屋和C级危房修缮,9.6万栋倒塌和受损房屋全部开工,一种温情和力量在大海之乡延伸——
温暖,亲吻着这片土地
11月24日,航拍文昌市昌洒镇白土村。在超强台风“威马逊”中,该村98%农房受损。目前,受损农房已经全部修复完成,村貌焕然一新。 本报记者 李幸璜 摄
本报记者 杜颖 刘笑非 特约记者 许环峰
又见文昌东海岸。
抱虎角依旧静默地守望,南海的潮汐奔腾如往。经历过41年不遇的台风灾难后的侨乡文昌,抖落沉重的怆痛,从一片片倒塌的房屋前,奋力站起!
靠近抱虎角海边的翁田镇明月村内六村小组,在25顶救灾帐篷不远处,68栋新房伫立而生,傍晚时分,农民烧柴的石头火灶上正焖着喷香的鸡饭。
久违的笑声和喧闹,不时在小村里响起。
农民何敦芳喂完重新饲养的20多头猪苗,又跑到新房去看,她告诉我们,“有了新房就有希望,看到村头这老榕树了吗,枯枝上又发了新芽,我们的日子也这样走过来了!”
11月15日,在“海鸥”台风侵袭后的第60天,文昌7镇1场,744个村庄,3.4万栋掀顶和C级危房全部修缮竣工,9.6万栋倒塌和受损房屋全面开工。经受灾难创伤的文昌大地,此刻,孕育着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新生……
不屈的土地,沐浴在一片大爱之中
“当时眼里全是泪,听人家讲完不住地点头。”村民王康顺在新房门前,回忆起村干部讲述省委书记赶赴灾区的那个下午。
4个月前一场“威马逊”,不但打塌了房屋,还把王康顺辛辛苦苦经营多年的120多亩虾塘尽毁,一家人几十年的积蓄,说没就没了。未过多久,“海鸥”又排山倒海而来。
第一时间,省委书记罗保铭赶来灾区。王康顺忘不了镇干部跟他讲的,“书记说过,灾难让我们坚强,我们得愈挫愈奋,愈灾愈强!”
“所以我得坚强地活下去!”王康顺面庞憔悴却话语坚定。
省政府高效启动应急预案,全力以赴展开二次救灾,厅局各路救援大军星夜驰援,灾后重建如火如荼……
为提早筹划重建,省住建厅派遣120多名专家下村。房子是许许多多农民一辈子最值钱的家当,两次灾难性台风的摧袭让家园损毁“雪上加霜”,人们在无奈、在犹疑、在渴盼;而灾害,给地方财力并不雄厚的文昌更是“伤口上撒盐”,此时,没有什么比树立重建的信心更为重要。
10月底召开的那一次文昌市委常委会,市委书记裴成敏连续8天进村调研后,在会上做出承诺:原定11月底完工的房屋修缮工作再提前15天!“完不成,我和市长上电视作检讨!”天冷雨多,农民日子太苦,解决摆在眼前的老百姓困难成为常委会成员达成一致共识的初衷。
房屋重建计划很快得以强力推进:文昌市委组建48个工作队,副科级以上干部全数参加,工作队到各片区村委会一对一援助;市委班子成员每人“包干”一个镇,干部党员带头,赶在深冬雨季到来前,争取房屋重建胜利的“黄金时间”。
温暖的家园,依靠生生不息的力量
从文昌决策层面看,重建远非易事:近十万间掀顶、倒塌受损房屋,涉及资金数以亿计,稍有不公或不慎,极易引发群体事件;农民建房,即便政府补贴到位,自筹的那一部分也不易筹到;而9月过后建材市场价格一路飙涨,成本压力不堪重负;甚至,建房所需的巨量砖瓦从而何来也让人犯愁,而可用的时间却所剩无几……
兄弟市县间的手足之情,在灾难来临时充分展现;全岛一个大家庭的温暖,传递在灾区的每一个角落。
在省政府调拨资金的同时,很快,三亚1.1亿元对口援助资金到位,陵水9000多万元资金到账,乐东750万块红砖一路飞奔送达……
穿梭于各村的还有党员干部。文昌市建设局长符史文有次带着人防办主任陈德下村,路过抱罗镇发现老陈眼神不对,后来才知道,老陈家就在抱罗镇,房子全塌了,可他硬着心一个月没回家;已劳累多月的市委常委陈武,有一天,在没屋顶的东路镇老百姓家里,刺眼的烈日下,他的太阳穴突然一阵剧痛,血水竟从眼角流了出来……
干部豁着命对老百姓好,百姓怎么就不能出点力,支持他们!东路镇东村农民纷纷说。
在灾区,守望互助带来的庞大力量,犹若一次新生,绝地而起。以党员干部为榜样坐标,激发广大群众重新树起的重建自救信念,凝结了这座古老之城不可摧毁的血性。
这血性,也映在公坡镇边城村77岁老人韩坚元的眼睛里。这位年迈的阿公,在全村80户人家房屋尽毁时,带着130多名村民自救重建,没花一分人力费。村里7位泥瓦工在他的召唤下回来了,组成施工队,挨家挨户免费修房子。而遇到村里仍很忌讳“七月风俗”不肯开工的人家,阿公就干脆劝说,“老天把‘拆’房子和盖房子的日子都选好了,我这年纪都不怕了,你们还怕啥?”村里人释然了,跟着一起干起来。80间房屋个把月完工。
于是,我们看到如今修葺一新的边城村新房,屋顶各色的瓦片在阳光下闪亮。
乡村,逐渐在怆痛中平复。或许,这本是坚韧的文昌人民千百年来最为熟悉的生存方式,家园突然断了、碎了,而又顽强地、不放弃地去连接、恢复。
重建的推进,只因挺立着山一般的脊梁
11月24日,在昌洒镇昌发村,村支部副书记王录海开着拖拉机拉回一车瓦,这是几个月来他为自家拉的第一车瓦,而此前,这辆抗灾中的“英雄工具”都是村民在无偿使用。
村里没有人不感激阿海,昌发村委会灾前202户人家,两场台风过后,房屋掀顶倒塌123户,多半户人家“无家可住”。
台风发生当晚,大雨滂沱,六村85岁的符淑惠家房屋被掀了顶,王录海脱下自己的雨衣把阿婆背出了家门。奔忙至天亮,他才猛然想起,自己的老母亲还一人在家,他疯了一样地奔回去,家已变成一片废墟。他四处狂喊着,最后在家里那间窄小的厕所里,找到了浑身湿透、冷得发抖的母亲。他紧紧抱着老母亲,眼泪止不住往下流。
随着灾后重建的开始,王录海开始忙活着村里堆积如山的操心事,他把母亲从废墟中转移到亲戚家寄居,村里别人家的房子眼见一天天修好了,可王录海家的院子依旧废墟一片。
壮实的汉子,每天从分配物资、治安执勤,到重建房屋、运输物料,累得心脏病突发被抬进医院。谁知,他第二天就“溜”回来继续工作。他对自己说:“再难也要把这个担子挑起来。”
“灾后重建,党员干部们就得像一头开山的牛,老百姓才能跟着我们一起坚强地走!”村支书梁振杨感慨道。
一个有责任的党员队伍,才能把痛苦化为力量。文昌灾后重建中,依靠的就是一支支挺立如山一般脊梁的党员突击队:
翁田镇内六村农民在暴风雨过后全部撤出村子时,由市委办主任徐建超带领的工作队却住进了村子;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曾利民在昌洒镇唐教村驻点时,他帮农民上瓦的手艺活干出了名;
陈武在东路镇东村看到贫困户邢益毛带着两个孩子无家可归,四处“化缘”了10万元物料帮母子建房;
……
台风把房子刮走了,却把干部作风刮回来了!加丁村村民这样生动地形容。
一个个党员,一名名干部,在灾后重建声声奋进的鼓点之中,将共产党人的旗帜扎根在最深的土地之上,他们的汗水让老百姓心疼,可他们的行动比誓言更掷地有声!
智慧的凝结,因为满怀对明天的期望
见到村民钟玉燕时,她带着记者去看了内六村救灾办公帐篷里夹挂着的一张张公示单,而朝着手指的方向,她家90多平方米的重建房屋已基本竣工。“日子要和从前一样过下去!”
就在2个月前,徐建超为她家登记政府房屋重建补贴时,她突然转过脸哭了,“家里哪还有钱建房?”
“钟玉燕家5万元建房贷款来得不易,低收入不符贷款条件的群众的贷款担保,是靠徐建超一户一户跑来的。”村民小组长王康生说,“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担保。”
“灾后重建面对的重重困难,迫使我们不能用常规的方式去等、靠、要,得主动寻找科学的办法去破解!”市委书记裴成敏说。
也唯此,一系列探索在重建工作中推展开来:
——围绕规划,灾后重建在大方向上将拉动农民收入和产业发展与家园重建相结合。
——围绕技术,将硅酸盖板等广泛应用于掀顶房屋修缮,大大提质缩时;
——围绕资金,政府拨付房屋款补助采取“最简易”程序,将3次公示变为1次公示,农民领到拨付款的时间从21个工作日大幅下降至7个工作日。
……
再见到徐建超时,他帮着内六村农民王安国、王安毛兄弟复建的鸡棚已基本完工,欢蹦的7000只鸡苗让兄弟俩高兴得合不拢嘴;而不远处,村里一株株椰树苗也已经一排排种下,过不了多久,这些树苗就会鼓起农民的钱袋子。是啊,灾难可以毁灭许许多多,但它永远毁灭不了的是,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的在这片乡土上生活的希望!
面对悲痛,可以用力量来卸下;面对伤怀,可以用责任来取代。有着这般胸怀的文昌人民,又怎么不铁骨铮铮!
(本报文城11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