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市教育基金会成立 募集资金超过1500万(图)

28.08.2015  10:00

  中新网海南8月27日电(张茜翼 朱时琴)海南万宁市爱心助学圆梦行动暨教育基金募捐晚会27日晚在万宁市人民公园广场举行。万宁市教育基金会成立,募集到的资金超过1500万元。当晚共对67名师生个人及先进集体进行奖助。募捐晚会现场,万宁市委书记张美文捐赠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

  万宁市委市政府为了鼓励为教育做出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当晚表彰了十名小学中学优秀教师、十佳小学中学校长、五名最美乡村教师,并颁发“突出贡献集体奖”给北师大万宁附属中学。北师大万宁附属中学校长张东海获“突出贡献个人奖”。当晚还奖励了1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今年高考文理科前五名的学生,资助了10名贫困中小学生和10名应届贫困大学生。

  自古以来,万宁便是一方崇文重教的热土。唐、宋开始置学田、建学宫、办儒学。明朝万历年间,建万安书院,开办州学。清代雍正年间,建社学,分布州城及各乡都,读书者众,人才辈出,科举成名者不断。自宋至清,举人、进士共49人。今天,万宁在教育领域取得不菲的成绩,除了千百年来不曾丢弃的传统之外,更得益于现代教书匠的坚持与守护。

  张美文在募捐晚会上表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万宁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先后成立了万宁市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建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和教育互助金制度,不断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在政策支持、经费提供和队伍建设上给予教育事业发展充分保障。并通过创新机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措施,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全市教育水平提高,在今年高考、中考和小考都得到显著的进步。

  据了解,万宁市财政对教育拨款金额逐年增加。2011年,财政对教育拨款58399万元,比2010年的45042万元增长29.7%;2012年,财政对教育拨款76327万元,增长30.7%;2013年,财政对教育拨款88300万元,增长15.7%;2014年,财政对教育拨款90320万元,增长2.3%;2015年,财政对教育预算拨款92069万元。

  在硬件建设方面,万宁市投入3亿多元,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项目建设;投入6亿多元,完成了初中、校安、教育移民、薄弱学校改造和寄宿制学校等工程项目的建设,办公基本实现了无纸化,每所学校的面貌、教师的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2014年三年,万宁市加大省级规范学校创建力度,共投入建设资金7439万元、设备配置资金1800多万元,创建了省一级学校1所、省级规范学校16所,占全市中小学的16.4%,占中心学校、中学数量的30%,达到了全省前列;创建市级规范学校59所,占全市中小学的56.7%,有效地推进了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我市现代化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为2016年底全市义务教育达到均衡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今年高考中,万宁市实现了总体突破、高分突破、一本突破、二本以上突破的佳绩。全市今年参加高考学生共2890名,一本上线559人,上线率19.3%,比去年增加5.2个百分点,比去年381人增加178人,增长46.7%;二本上线517人,二本以上上线率37.2%,比去年增加5.5个百分点,比去年474人增加43人,增长9.1%;700分以上78人,比去年47人增加31人,增长66%;过去五年期间仅去年1名考生达800分以上(801分),今年共有3名考生800分以上,其中,文理科最高分分别为821分和826分。

  首届参考高考的北师大万宁附属中学成绩辉煌,478名学生参考,一本上线221人,一本上线率46.2%,位列全省第四;二本上线率90%,位列全省第三。首届中考成绩也遥遥领先于其他学校,初中部三年来在历次学科竞赛、市联考、期末考试等大型考试、竞赛中均遥遥领先,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万宁市民间重教助学也是相当给力,镇、村、宗亲等各类型教育基金会、促进会纷纷成立。今年8月22日,“第一届乌场助学敬老基金会”在万城镇乌场小学内成立,基金会共收到乌场籍子弟卓辽志等人的捐款近80万元,首届颁奖晚会共奖励了50多名师生。万宁苏氏宗亲、万城镇溪边小学教育基金会、山根镇立岭村校董会、龙滚镇文化教育促进会、和乐镇德钦基金会、长丰镇黄山教育基金会、东澳镇教育基金会、大茂镇大联村委会教育基金会、后安镇安坡村委会教育基金会、后安镇龙田村、后安镇后安村委会等宗亲、镇、村等,也纷纷对优秀学子和贫困学生进行奖励和资助。

  张美文表示,万宁历来具有崇文重教的历史传统,社会各界对教育向来十分重视。而捐资助学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弘扬中华民族扶贫助困的传统美德的善举。万宁市将在全市进一步弘扬重视教育、尊重知识、鼓励成才的社会风气,大力倡导助人为乐、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的社会风尚。继续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不让任何一个品学兼优的学子因贫困而无法踏入学校校门。(完)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