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白沙引资2000万元发展乡村游

30.09.2014  12:16

  2009年,罗帅村没有楼房。 白沙县委宣传部供图
  2014年,罗帅村建起成片别墅。 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有客人来,没什么来招待;葱也没,菜也没;生姜伴盐巴,莫嫌弃,大家一起聊聊天。”56岁的村民王公春又开始“忆苦”了,还唱起了这首祖辈流传的迎客歌!

  日落星稀,乡野一片漆黑,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罗帅村一栋栋别墅,灯火通明,将夜晚照亮。王公春就着桌上的小炒肉、蒸鱼、炒螺丝、茄子……与后辈们喝着小酒,聊着罗帅村历史。

  “现在日子好多了,以前,哪有肉吃、酒喝,连饭都吃不饱,盐也没得吃,要挑着黑豆,走一两天的山路,到儋州换盐。”王公春叹口气说,高山中的村庄,外人看是“世外桃源”,但那时对于我们来说,是偏僻,是贫穷。

  回忆起结婚,王公春至今觉得亏欠妻子,笑着说是“免费”把她娶来的,“因为根本就没钱”。村里人帮忙,盖了两间茅草屋作为新房,家具只有竹床、竹凳、木箱,全部“纯天然”,不要说家电,连电也没。进村几乎无路,迎亲时,王公春走在前面,压着草,让妻子走,连滚带爬,走了1个多小时。

  “而现在,骑摩托车不到10分钟。”王公春妻子王金花在旁插话,引起一阵笑声。

  32年后的2012年,儿子王斯冠结婚,情况已是大变。新房是140平方米的楼房,屋内置办了沙发、电视、电脑、音响、冰箱、摩托车等。儿媳妇是坐着小轿车,接到家门口的。

  杯酒下肚,总结完两代人结婚的不同,王公春又总结了3代人出生的不同:“我出生在茅草房,儿子出生在瓦房,孙子出生在楼房。

  房屋的变化,就可以看出罗帅村的变化。在解放前到1980年代,全村都是茅草房。1990年代,在政府的帮助下,罗帅村民才逐渐盖起了土坯瓦房。村民的记忆中,台风最可怕,由于房屋不坚固,风雨呼啸,房屋晃动,屋顶刮飞,屋内成河,台风后要花两三天时间才能修好破损的房屋。

  “2011年后变化就更大了。家家户户住别墅,不再担心台风来。”4年前,白沙探路乡村旅游,决定实施“美丽乡村”项目。罗帅村作为试点,引进企业投入2000万元建设“天涯驿站”,硬化了道路、装上了路灯、建起了酒店,盘活了高山美景。并且,企业每户补助5万元,政府每户补贴2万元,银行贷一点、农户自筹一点,全村52户村民都住上了楼房。

  看到村里旅游业越来越红火,本来在深圳打工的王斯冠,也回来开起了商铺。不过,他的“”不会仅限于此。王斯冠的堂兄王斯剑偷偷地说:“看到后院了吗?他正准备做一个露天烧烤园呢。”笑声再一次回荡。

  不仅男人们在打旅游业的主意,女人们也吃上旅游饭。王金花抢着说,和城里一样,我们村也有星级酒店,20多位妇女在那上班,每年收入有1.8万元,不晒太阳就比干农活赚的多。

  王公春说,旅游让高山不再代表闭塞与落后,而是吸引城里人的美景仙境。“世外桃源”脱去了穷帽子,真正成了“桃花源”。“我们世代守护的这片青山绿水,让大家尝到了甜头,今后我们要让山永清、水更绿。

  离开村子时,一首黎歌从乡村舞台上传来,清脆欢快让人情不自禁驻足。村民说,这是他们最近新编的“迎客歌”,“欢迎你到白沙来到罗帅,罗帅四季春常在,休闲养生好地方,香甜美酒人人爱,天涯驿站等你来……

  领唱王玉花说:“日子变了,迎客歌当然也要变!”(记者 况昌勋 黄能 特约记者 陈志强 通讯员 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