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中国传统情人节? 专家析被“误会”的乞巧节
中新网杭州8月2日电 (记者 徐乐静 实习生 吴雨辰)8月2日,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再次降临,如今的七夕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中国情人节,牛郎织女动人的传说感动着无数热恋中的情侣,商家借此大力促销商品。
不过,如今的七夕情人节真的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黄涛,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误会一:牛郎织女与七夕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七夕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密不可分。七夕节因有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而变得神奇而浪漫。
但根据黄涛研究,其实在汉代以前,牛郎织女的故事与七夕节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但在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七月七有曝晒经书及衣裳等习俗,是关于夏日农作的节日,却没有牛女相会、乞巧等习俗。那时二者尚无关联。
直到西晋时期才有了牛郎织女七月七在鹊桥相会的故事,才将两者真正结合到一起。从此七月七便成了大喜的日子,乌鹊搭桥于天河之上,深爱的男女相隔一年终于相会。
那是不是意味着从西晋开始七夕就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了呢?
事实并非如此。黄涛告诉记者,因为封建时代儒家正统文化强调男女之大防,尽量隔绝婚姻之外的男女交往。在这种压抑、排斥爱情的文化模式中,是不会有像模像样的情人节,由于封建文化对爱情主题的压抑,七夕习俗以乞子、乞巧为主,爱情表达活动只居于次要位置。
在传统的七夕乞巧习俗中,乞巧可理解为女子向织女乞求智巧,实质上也是在乞求良缘和贵子,乞巧的主要方式是在星光下穿针引线。
虽然七夕不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但随着巳节或三月三这些古时期具有情人节色彩的节日日渐消亡,只有七夕在现代社会仍有传承下去的活力,加上牛郎织女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七夕节由乞子乞巧转化为爱情的主题也是水到渠成。
误会二:商家的促销噱头
如今的七夕,已经成为全民欢庆的中国情人节,和西方2月14日情人节相得益彰。商家更是借助七夕的噱头打出各种促销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七夕是否会被商业因素侵蚀而丢失对爱情的追求呢?
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平认为,七夕从传统的乞巧节演变为今天的中国情人节,既有商业因素的推动,也有本土文化对外国文化的一种反作用力。
王平觉得,商业因素对传统节日的影响应该分开而论。一方面商家的推广让节日气氛更加浓郁,另一方面因为文化本身的自主性作用,如果过度的商业化可能会引起国人对节日热度的下降,甚至会被其他节日取代。
他表示,商业因素对节日的影响不能一味地批判。因为古代的庙会经常会在节日期间开始,这其实就是古代的商业推广,只是今天借助大众传媒把这些概念放大化了。“商业因素地推广和文化本身的自主性等多方面原因的综合,才有了如今代表爱情的七夕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