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挽留让人泪流满面——黄书记,您别走!
“驻村第一书记”黄德乐让文昌加美村“变脸” 任职期满,村民不舍得他离开,写了一封联名信: | |
有一种挽留让人泪流满面——黄书记,您别走!
| |
▲农家书屋 |
▲村民新建的小楼 |
▲村里的健身设备 |
开篇语 “十三五”开局之年,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脱贫进程,我省自2015年向贫困村派出了“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第一书记”既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责任和重任,责任来自于所服务的农村、所服务的农民。一年多以来,这些“第一书记”,扎根基层,与广大农民同吃同住,与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任职期满,“第一书记”在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交上了完美的答卷的同时也将来开村庄,在扶贫的道路上,他们付出了艰辛,洒下了汗水,也有沉甸甸的收获。在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加美村,一封村民的联名信让一位“第一书记“继续待在了村里,这位“第一书记”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能让群众如此依依不舍?近日国际旅游商报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文教镇加美村,掀开联名信背后的神秘面纱。 ■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臧会彬段然张萌荆胜欣/文王棣/图 铺砌一新的村路,宽敞漂亮的运动场,粉刷特色的书屋,内容丰富的红色纪念馆,扁担、木板凳、簸箕等极具农村风味的老物件,古香古韵又现代化的路灯……近日,走进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加美村,入眼皆是宜人美景。很难想象,这个灌木丛生、村路泥泞的贫困村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进村一年改变加美村村民联名写信挽留 “村民们一致认可他是一位为群众干实事的好领导,我们村目前的工作越来越离不开他。作为村民,我们感谢文昌市委给我们派来了一位好领导……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请求黄德乐同志继续留任我们村委会第一书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信件中满满四页的签名道出了加美村村民的心声。 加美村村民写联名信挽留的“主角”黄德乐,是一位有着17年军龄的转业军人,中共党员,44岁的他是文昌市商务局的干部,2015年7月份被组织安排到文昌市文教镇加美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给村子做了许多实事,在改变村子落后面貌的同时,也积极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使村民们对未来日子更有盼头、信心。短短一年时间,加美村实现脱贫完成率100%。村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黄德乐任职期满,村民写联名信要求他再留一年,经文昌市委组织部同意,黄德乐留任继续驻村工作。 而谁又能想到,和所有的“第一书记”驻村之初一样,黄德乐也曾遇到种种考验。他如何应对这些考验赢得村民的爱戴呢?一年多时间,一砖一瓦构筑着新村新景,盖新房、修村道、整村貌、建广场、抓产业……昔日的旧村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提起这位“第一书记”,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微笑,他用这些交出了一份贫困村翻身的答卷。 改变从修路开始保障水电满足生活需求 “村里到处都是灌木,遮天蔽日,隔着不足50米,这边就看不到对岸的人家;村里的硬化路面不足1公里,大部分是泥泞的土路;村民喝的水都是铁锈的味道,因为电力不稳,经常饭做到一半就没电了。”在加美村的文化墙前面,“第一书记”黄德乐向记者讲述了加美村里一年前的情况。因为道路泥泞,灌木丛生,村民的年均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而14户贫困户只有一千多元,仅能勉强维持生存。 “我来之前,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可是没有想到实际情况会那么差,”黄德乐说,修路、美化环境是他给加美村设定的第一个目标。“路修好了,环境美了,村民才能开始对生活有追求,才能改变他们的精气神。”黄德乐告诉记者。 如今的加美村3.5米宽的标准水泥路从村头通到村尾,让村里彻底告别了“一下雨两腿泥”的日子,高耸的水塔让村民用上了安全方便的自来水,经过改造的电网也让村民日常用电有了保障。“路好了,水电通了,一切都有希望。”黄德乐说。 修书屋建纪念馆潜移默化改造村民精神 在加美村的农家书屋,一个在贫困家庭长大的在读学生写了一副“颂党恩”挂在书屋的正上方,笔墨、砚台、书籍满满的书香气息让人在这个农家书屋不舍离开。前来看书的村民告诉记者,以前这里荒草丛生,大家根本不会来,“现在环境这么干净,就想过来走走、看看书。” “加美村是红色革命老村,革命历史悠久。我刚进村时看到的就是脏、乱、差,村民的目光呆滞看不到精气神。”于是,我在外界的支持下修建了‘加美革命纪念馆’,告诉村民我们是红军的后代,要给祖宗争光。同时,除了红色文化,还重点打造了农耕文化、孝道文化。”黄德乐说。“无论是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还是孝悌文化,从精神上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在未来打造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旅游+文化将带动加美旅游的发展。” 让村里年轻人更加欣喜的是,村里装上了WiFi。黄德乐说,正是因为电信光纤宽带入村、使用电信电视等,让村民们能了解外界的发展,电信电视还能回放,让村干部、贫困户更了解扶贫政策,掌握扶贫技能。未来,村里计划运用电信的硬件条件,把村里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微商销售。 农业承包扶产业助经济“造血” 加美村面积为4.64平方公里,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多年的土地,由于缺乏规划,村民房屋长久以来自然错落,很多土地被闲置,甚至生长成为灌木丛。在村民看来,这些土地已经难以利用,没有价值。黄德乐还记得,去年年中,当村委会提出要将土地外包给农业科技公司时,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当时,大部分村民依然满足于年轻人外出务工,中老年人在家种地的现状,土地宁愿撂荒,也不愿意租出去。 黄德乐与村党支部书记邢月珍,带领着全村18名党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可这个工作并没有那么容易。“我刚来的时候,村里人看我都像过客,他们不认为村里还能有转机。看见我就喊‘那个捣蛋的又来了’,我就作出了三个承诺:我会让村里的环境美起来、我会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我会让村民脸上的笑容多起来。”黄德乐说,顶着炎炎的烈日,经过两个半月的工作。去年10月,第一批外包250亩土地种下了瓜菜秧苗,加美村大棚瓜菜生产开始步入正轨。短短一年时间,加美村实现脱贫14户53人,完成率100%。 记者在村内走访时也发现,村内不少房屋之间的土地都已经得到平整,原本是灌木丛的土地也陆续种上了槟榔树的幼苗。黄德乐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经种下了槟榔树苗30000株,槟榔种植之后需要村民自己管理,还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创造经济效益为村子在未来几年提供一份保障。” 真情付出换来成绩和民心 在田间地头、在村中小路、在每家每户,黄德乐不厌其烦地向村民灌输美化环境、焕发斗志、脱贫致富的全新理念。就是这样春风化雨般的影响,逐步树立了他在村民心中的威信:从曾经一位村民跟他吼“我这块地一根草你都不能动”,到后来还是这位村民跟他讲:“黄书记,我的地你随便用,砍摈榔树都行。” 记者团随同黄德乐在村里采访时发现,每一位见到他的村民都会亲切地和他话家常。“原来他到我家连碗水都没得喝,现在我看见他就高兴,就想上树摘椰子给他喝。”在田间遇到的村民说,“村里变化这么大,都是你的功劳。” 原来在文昌市区工作时,黄德乐的车一年开1.5万公里,可在加美村的一年半,他的车开了8.5万公里,组织上发给他的1万元交通津贴,他全部用于购买桌椅、割草机、电锯等工作用具,而自己用的手机却是200元的“杂牌货”。黄德乐说:“我从没占过村里任何一点便宜。也正是如此,大家才慢慢发现我真的是来干实事的。”他的付出,村民们看在眼里、感在心中,才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才使得加美村短短一年半时间内脱贫致富,旧貌换新颜! 现在,对于加美村的未来,他已经有了下一步计划,红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得到国学熏陶,贫困村立志变成美丽乡村,一切有条不紊推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