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光棍村 不一样的变化
一样的光棍村 不一样的变化
——来自白沙芭蕉村和王琴村的报告
■ 本报记者 易宗平
今 现在换了新颜的芭蕉村
昔 以前落后破旧的芭蕉村
如今的芭蕉村干净整洁
芭蕉村的光棍们集体“脱光”了
3年前,芭蕉村里有40个中青年男子没有成家。一些村民感慨地说:“平日里只看到嫁出村的女儿,很难见到娶进村的媳妇。”这是因为,除了一户是平房外,其他家都是茅草房或低矮的瓦房,且村里垃圾成堆,人们冷不防就被蚊子叮个大包。如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已经或正在准备结婚的村民,全村有35个。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忧
附近的王琴村,3年前显得比芭蕉村富足得多,可是由于错失了一些发展的机会,现在村子与以前自身相比,变化并不大,村里的光棍问题也“涛声依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呈现可能增多的趋势。
农村单身汉如何“脱光”,这个话题看似戏谑,实际并不轻松,甚至有些严肃。本文选取了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的芭蕉村、王琴村作为对比样本,试图探究光棍村的成因,以及光棍村找寻幸福的路径。
光棍故事
1 、芭蕉村光棍们集体“脱光”
芭蕉村是一个黎族聚居村,全村119户、500多人。10月中旬,农业部公布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评定结果,芭蕉村作为“特色民俗村”入选。
在3年前,芭蕉村里有40个中青年男子没有成家。因为除了一户是平房外,其他家都是茅草房或低矮的瓦房,且村里环境不好,垃圾成堆。如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已经或正准备结婚的村民,全村有35个。
美丽乡村建起 漂亮新娘娶来
出生于1977年的芭蕉村村民吴桂成,家境困窘,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筹钱建新房简直想都不敢想。
2007年,他有一次经过孟果村草头村小组时,认识了村里一位名叫陈拜女的女孩。第一次交谈,他们彼此间就有话题说不完的感觉。此后,吴桂成每个月都要去草头村跑一两趟。
虽然起初在从事“地下活动”,但常言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渐渐地,陈拜女的亲友也看出了他们之间的苗头,都生怕她上当受骗。“听说芭蕉村很穷呢”、“连住房都没有,嫁过去怎么过日子啊”……亲友们如此这般的话语,三番五次地灌输给陈拜女。
亲友们规劝的话语听得多了,陈拜女也忍不住心里头打鼓。于是,她抽空悄悄地到芭蕉村“回访”。坦率地说,眼前的茅草房,也让她一度动摇过,但一想到开朗阳光的吴桂成每次与自己聊得很投机,觉得他就是自己一生一世寻寻觅觅,最终要找的那个人。不过,要想说服亲友支持他们的婚事,在当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冬去春来,6年过去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吴桂成与陈拜女的坚持有了转机——芭蕉村的苦日子就要熬出头了!2012年初,芭蕉村被白沙列入全县“美丽乡村”计划之列。村党支部书记高勇说,通过采取“农户出一点、政府出一点、银行贷一点、集体补一点”模式,为每户修建143平方米的二层具有黎族风格的楼房。县扶贫办、财政局、农业局、科技局等挂钩单位会同邦溪镇人民政府,从资金投入、环境卫生改造等方面,全方位帮扶芭蕉村。2014年,村民们笑逐颜开地陆续搬入洋房似的新居。
还是在2013年,吴桂成就将政府扶持芭蕉村建设新楼房的事告诉了陈拜女。回家后,陈拜女喜滋滋地向亲友正式宣告二人的关系,这次赢得了一致的理解和支持。
2014年,在芭蕉村村民们普遍乔迁新居之际,吴桂成与陈拜女牵手步入了崭新的洞房。如今,他们已有了一个一岁多的可爱女儿。
敢闯敢拼赢得女孩芳心
芭蕉村的高志林比吴桂成大4岁,他凭借积极进取、敢闯敢拼的人生态度,终于“抱得美人归”。
在家种木薯、割橡胶,一年到头,累得直不起腰,但高志林没有挣到多少钱,也没有机会接触到村外的未婚女子。“志林,你不急吗?再不找个老婆,你这年龄越来越大,以后就‘高不成、低不就’了。”无论是父母,还是亲友,都多次提醒他。
“说不急那是假的,我也努力过,但总是找不到怎么办啊?”高志林当然深知这些道理,但他乐观地说,“那段时间我反复考虑后,最后决定还是要走出村里,到外面的世界去,说不定有好的缘分在等着我呢!”
高志林暗自打定主意:听说东方市工业较发达,并且在建设新城区,应该有很多就业机会,既能挣钱,也能顺便相亲。
2014年3月的一天,在东方市打工的高志林,到集镇上一家餐馆吃午饭,一位长得娇小玲珑的女服务员端菜时,引起了他的注意。半个月后,他打听到了那位女孩名叫田少会,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人。高志林鼓足勇气,大胆地要到了她的手机号码。
经过几次约会,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两个月后,高志林邀请田少会一同回到芭蕉村。即将完工的新楼房,让女孩子感到未来有了希望。
2014年7月,二人结成秦晋之好,高志林终于告别了多年的单身生活。
产业支撑使小日子有奔头
在芭蕉村打了20年光棍的洪文建,与吴桂成、高志林不一样的是走得更远,跨越琼州海峡,成功地娶回了来自省外的漂亮媳妇。
记者与村干部走进洪文建整洁的新房,一个20多岁的女子起身让座。
“文建有事情出去了,还没回家。”这位女主人说,“我名叫马丹丹,是文建的妻子,来自河南省淮阳县。”
马丹丹透露:丈夫文建买了辆农用车,每年可以挣三四万元;承包地一共500多株橡胶,有200多株已经开割;村里集体养殖山鸡,包括她在内的村民都轮班喂养和管理。
芭蕉村妇女队长刘亚玲说,该村近两年来娶进门的媳妇已有35个,其中有5个来自河南、广西等其他省市自治区,都很能干,很快就适应了村里的生产生活,其余主要来自省内多个市县。他们婚后有新房住,依靠特色种养业和旅游业,有的还到附近新开发地区打工挣钱,日子都过得挺和睦滋润的。
据了解,芭蕉村在发展特色种养业方面,村干部高勇发动村民种植甜玉米,3个月就能收获,每亩收入3600元。在养殖方面,村里的山鸡产业实行股份制运作,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力等入股,并实行轮班制度。吴桂成与陈拜女说,他们也参与了山鸡养殖,轮值时会同其他4户农民,一起负责山鸡的放养和管理。邦溪镇政府干部何文江等人介绍,在县直有关部门和镇政府引导和支持下,芭蕉村已启动休闲农庄建设,总投资1460万元,打造集住宿、特色餐饮、自驾游、自行车绿道、休闲度假、垂钓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农业园区。
高志林、田少会兴奋地说:相信以后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会越来越好!
2 、王琴村好小伙为啥找不到老婆?
走进村道已硬化的邦溪镇王琴村,只见竹林摇曳,果树繁茂。这里看不到一间茅草房,尽管一些农房比较陈旧了,但也有部分农房是较新的平房。与三年前未建设改造的芭蕉村茅草房比较,王琴村显然要富足得多。
10月23日,记者第一次来到王琴村。在村民吴志平家采访时,他说,全村共有46户、300多人。该村22岁以上的单身汉有10多个,其中4个超过30岁。他认为,前几年村里没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发展得比较慢,也可能对有的单身汉找对象有一些影响。
10月28日,记者第二次到王琴村探访。在王琴村负责人吴付令等村干部的引导下,我们来到村民阿仁家。此人留着四六分的发型,长相英俊斯文,他身材瘦高挺拔,玉树临风。
村干部符敬程、吴付令告诉记者,阿仁出生于1982年,在家中排行老四,他还有一个三哥也尚未结婚。
正在晾晒衣服的阿仁,见我们来到他的院子里,赶快搬来几个凳子递给我们,他自己却没有落座。记者请他坐下,并与他热情地打招呼,但他每次答应几个字后,就没有太多的话语了。
村干部与记者一起与阿仁交谈,他显得有点不自在的样子,双手交叉着握在一起。当问到他为什么没有走出去打工,以扩大范围找女朋友时,他说在家里很好、也很忙。
邻居们说,阿仁不愿走出去,可能是因为,在外面打工不一定比在村里割胶、种木薯的收入多。
见我们正与邻居说话,似乎想早点离开的阿仁,悄无声息地站起来,从旁边一棵大树下绕过,快步走进院子前面一幢七八成新的平房。房子大门两侧,粘贴着一副受到风雨剥蚀,有些褪色、但仍然清晰可辨的对联:“万事顺心年年好,财源广进步步高。”横批:“新春快乐。”
村民们说,阿仁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小伙子,就是平时话语不多,不主动与女孩子搭讪,也没出去打工闯荡。但这样老是待在村子里,也限制了他的活动空间,接触到女孩子的机会自然就很少。不过,他一旦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应该是一个踏实、肯干、顾家的好男人。
据符敬程、吴付令说,像阿仁那样,王琴村的单身汉大多常年在村子里生产生活,长此以往,这种状况恐怕对找对象不利。但也应该理解他们,因为真要出去闯荡,在外面的世界也不一定比村里好,而且打拼也挺不容易的。
成因探析
1 、“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两村“分水岭”
为什么要将芭蕉村与王琴村对比起来探讨光棍问题?除了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异同点外,它们较早就有一个因“美丽乡村”项目引发的最本初的渊源。
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之雄告诉记者,该镇2011年选择“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时,刚开始挑出的是王琴村。因这个村缺水,且将其规划为政府其他项目点,拟将其整体搬迁到225国道旁边的干村,按一定标准给各家各户建设和分配新楼房。一些农户因为在老房子、老地方住惯了,加之王琴村的日子也还过得去,不愿搬迁,导致王琴村大部分村民不配合。这样,本该属于王琴村的“美丽乡村”项目,就被他们自己拱手相让给附近的芭蕉村。而芭蕉村大都是茅房,既得利益少,村民们一致同意和支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在具体建设中,芭蕉村原来的茅草房和土地被全部推平重新整理,然后对新建的楼房按户和人口等标准分配。穷则思变的村民们,全力支持推平重建,有的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住了一年半载,没有半句怨言。到分配新房时,也没有出现不满意的倾向。
三年前,王琴村比芭蕉村富足。但经过“美丽乡村”建设之后,二者的地位彻底扭转过来。周边村民再提起芭蕉村,一脸的羡慕和称赞,因为这个村除了全部住上新楼房,还在政府扶持下发展山鸡、种植甜玉米等特色高效农业,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走进王琴村,与以前自身相比,变化并不大;但如果与芭蕉村相比,就多少有点相形见绌了。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分水岭”,由于大环境得以改善,芭蕉村的单身汉们普遍迎来了脱掉光棍身份的新时代;而王琴村“涛声依旧”,不仅无助于摆脱单身状态,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可能增多的趋势。
2 、爱情往往是“挣”来的
在芭蕉村采访时,了解到尚未脱离单身汉状态的个别人,都在主动出击找对象,甚至有一位还跟记者要名片,要求帮他留意一下合适的妹子。
与芭蕉村里乐于解决单身汉问题的人群打交道时,他们有一个共同性格特征,都愿意走出村庄,要么到附近村结识朋友,要么到省内其他市县打工拓展生活圈子,甚至走出省外更广阔的空间去追求。
在采访中,吴桂成和高志林都有同样的心声:找对象跟打工挣钱一样,更需要下工夫去“挣”,而不能在家空等。
事实上,吴桂成和高志林们的争取,才使他们在芭蕉村整体条件改观的基础上,为自己“挣”来了爱情,“挣”来了幸福。
然而,反观王琴村部分大龄未婚男子,尽管在村里依靠橡胶、木薯等传统农业过得衣食无忧。但从与外界的接触面来看,处于大山深处的农村,还是相对闭塞的。
有一句西谚说,“山不向我走来,那我就走向山”。试想,生活在闭塞农村的单身兄弟们,如果不主动出击,要等到什么时候天上才会掉下个“林妹妹”呢?
专家点评
激发内在动力是关键
“我省偏远落后农村存在的光棍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偏远落后。如果海南的偏远落后农村都能建设‘美丽乡村’,就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光棍问题。这要靠政府、企业、村民的协同努力。”谈及白沙芭蕉村、王琴村单身汉婚配问题,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章汝先指出。
偏远落后,包括经济状况与人的思想观念的落后。就白沙芭蕉村而言,三年前这两个问题很突出;而三年后的今天,王琴村的这两个问题日趋突出。
农村的偏远落后,往往导致不同类型的光棍问题。社会学博士、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燕舞,曾将农村光棍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历史塑造型、身心缺陷型、经济贫困型与缘分宿命型。
对于芭蕉村、王琴村而言,光棍问题的类型主要为“经济贫困型”与“缘分宿命型”。
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在这两个村,多年来只有“剩男”问题,却没有“剩女”问题。正如刘燕舞在论文《农村光棍问题研究》中提出,“经济因素对光棍的形成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直接原因,然而,其背后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将婚姻变成一种高消费而得以实现的”,“客观上使得女性在婚姻市场上具备将婚姻变成一种高消费的谈判权力”,“而日益兴起并侵入人心的市场法则,却从另外一个角度赋予了将婚姻作为一种高消费的合法性”。
芭蕉村的单身汉迅速解决个人问题,在于国家“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帮他们解决了婚姻高消费中房屋这个安身立命的问题,加之扶持他们发展相应的特色产业,更为婚姻消费提供可持续的经济支撑。
社会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海口市社科联主席詹长智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强调“扶贫先扶智”,解决农村光棍问题,关键是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形成一种有效的动力机制,让他们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家庭,男人往往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许多女孩子谈恋爱或出嫁,既要关注对方当下的经济状况,也要看到生活的前景和希望,而男子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潜力是至关重要的。
詹长智认为,如果越发严峻的农村光棍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一是人口生产难以为继,导致部分农村家庭消亡,加速农村凋敝和衰败;二是一些男人不成家,往往缺乏家庭的责任感,甚至易于诱发某些类型的社会犯罪;三是就像“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那样,如果不施加外力改变农村落后状况,会导致农村诸多问题积重难返,形成恶性循环。
“芭蕉村光棍问题得以解决,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詹长智欣慰地说。他建议,要像大力推进芭蕉村建设“美丽乡村”那样,不但从物质上扶持,而且从产业支撑、思想观念更新上着力。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村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旅游观光业等支柱产业,同时要特别注重抓好农村教育,真正培养出有现代思想理念的新型农民。
(本文摘自《海南日报》2015年11月10日 A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