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日报】一场暴雨就看海,因为这里是海口!
一、舆 情聚焦
24日,《南国都市报》报道了《海口23日突降暴雨9条路段积水最深达30公分》,新闻称:4月23日,因海口中午突下暴雨,导致海口市区9个路段积水,其中龙华西路与金龙路口、滨涯路农垦中学前和建国路等三个路段积水较严重,积水最深处达30公分。
而对此,舆论却表现的异样的平静,纷纷表示:开门看海,可以去抓鱼了。甚至其他积水严重路段的网友还调侃的评论道:大同路发来贺电、义龙路发来贺电、海甸岛发来贺电。
海口市是一座滨海城市,和许多滨海城市一样,在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的同时,在城市的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环境问题。几年来,海口的内涝问题,越来越突出,《海口市志》中记述道:"海口地处热带,雨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697毫米。水塘、河汊、沼泽四处可见,地下水位高,一遇台风暴雨,市区主要街道就会水深没膝,人车难行"。海口内涝的网络新闻,甚至可以追溯到2004年,基本是年年涝,年年说,年年依旧去看海。正因为如此,以至于民众的情绪由刚开始的愤怒,到后来的无奈,最后只能破罐子破摔的习以为常,海口为什么内涝,因为这里是海口啊!
对于产生内涝的原因,似乎道理大家都知道:海口下水道标准较低;滨海城市易海水倒灌;管网不完善建管脱节。但理论清晰,落实到实际却难以为继。现实、体制、政绩观,各种因素交杂,使海口内涝成为了一个近乎无解的难题。
首先,往往是老城区存在着严重的内涝问题,甚至是部分新城区也因为管理脱节存在内涝。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经济成本还是施工难度,都难以克服。其次,城市管理者,一边对着公众承诺,改善排水设施。另一边却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将具有蓄水能力的自然水系消失。这种情况下,即使再先进的排水系统又有多大的作用。最后,公共资源被垄断,老问题只能年复一年的停留在讨论。民众对政府的资源调配、公共政策等并没有参与权,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僵硬的应急体制根本来不及反应。而一场大雨或者一场台风只不过是临时性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倒逼。
今年省政府出台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确保到2015年底前,海口市防洪能力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到2020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雨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基本消除城市内涝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问题。
也希望城市管理者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承诺,要把眼光放在具体问题上。同时也要建立问责机制,如同人民网曾评论道:让内涝问责也有暴风雨的力度,该来就来,来就来得更猛烈一些。毛毛雨式的零星问责吓唬不了渎职不作为者,只有让他们感受到问责如同暴风雨般猛烈,自己的乌纱帽会随着内涝暴雨而冲走,内涝问责才能形成制度化的治庸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