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以胜利之名的纪念和出发

03.09.2015  23:45

   作者:高亚洲

  今天,2015年9月3日,一个普通而不寻常的日子。70年前的今天,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以举国欢庆的雀跃,庆祝抗战的胜利,并从此让“抗战胜利”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记忆纪念。那一天的胜利,意味着“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意味着“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那一天的胜利,既凝结着为实现世界和平的巨大贡献,也镌刻下为此所付出的民族牺牲。也正缘于此,关于这场民族记忆的纪念,成为这个历经百年屈辱的古老国度,永不吝惜的郑重其事,也正缘于此,一场以国家之名,以胜利之名的阅兵大典,在今日的北京恢弘举行。

  准确来说,这是一个不断被重复提及、不断维新的纪念,既因面对特定背景下中日和国共曾经或现在充满坎坷的关系命题,也因在历史因果关系的寻求中,不曾停歇地发生着关于理解与理性的求索。一如无法通过一件事去理解一个人,理解一段历史同样不能因为一次艰难的胜利,但是,站在历史的结点,关于一次不能忘却的纪念,坚定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应是最好的纪念方式。这不是为树立大国国民形象的傲娇,也不是“胜者为王”下的虚妄,而是在历史和现实的沟渠中,发酵梦想与光荣,激荡理性与感性,在公正与宽容中,洞见真正的胜利者姿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坚定出发。

  胜利者的纪念是能够敢于直面。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正的胜利者,敢于直面淋漓的牺牲,也要敢于正视历史的真实。能让无辜死难的同胞得到铭记,能让奋勇而战的猛士得到告慰,让后来人感恩于曾经的悲壮,并以此凝聚奋发图强的力量。在此姿态下,它应能超越历史时空局限,也可超脱意识形态分歧,并将此凝结成一个民族的回忆力量。

  从政令通告到国家立法,再到今日阅兵大典,从国家动作到民族共识,再到世界瞩目,在坚定的“民族战争”言说中,在清晰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厘定中,从得以显现的国军回忆中,从颤颤巍巍的老人背影中,从生动而具体的“温情和敬意”中,不仅找回了“被忽略的历史现场”,也重温了 “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的豪情,也在久违的荣光和梦想中,摸寻到汲取民族精神的力量,并树立起宝贵的民族自信和历史自信。

  胜利者的纪念是为了不曾忘却和包容。珍惜浴血而来的胜利,于不曾忘却中,既要品味胜利的来之不易,也在展现出一个胜利者的气度。在对蠢蠢欲动的军国主义表明绝不容忍的同时,也要以国际法则和人类公道,来公正地处理关于战争和战争之后的回忆。从今日出发,去倒退历史的逻辑,或是以过往倒推今日的历史逻辑,除了只会陷入声名狼藉的历史决定论之外,也只会让自己在戾气和不安中,被现实抽离,被历史断裂。一次以胜利之名的纪念,“不但是再一次品尝胜利的滋味,也是再一次重温一个大国的理性和责任”,又何尝不是一次战胜国到世界大国的前行呢?

  胜利者的纪念也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从抗战纪念日到国家公祭日再到烈士纪念日,在“庆祝胜利、铭记苦难、彰显烈士”的郑重叙事中,在已然远去的硝烟中,我们追怀、思索、奋进,既为往日的光荣,也为明日的梦想,既为来时路的笃定,也为未来的执着,这一切,都以胜利之名。(高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