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一个“观海者”:海南文艺评论家马良侧记(图)

30.10.2015  15:18

      原标题:愿做一个“观海者”:海南文艺评论家马良侧记(图)

      作家简介

      马良,1964年1月出生,籍贯江苏省镇江市,任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旅居海南文艺家联谊会副会长、海口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海南创新书店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新海岸杂志副主编等职,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评论《因为历史在这里沉思——评杨义的小说史研究》、《海南美术一定会有大气象》、《百川汇海蔚为大家——刘贵宾的艺术之路与海南题材创作》、《野性与自由——谢源璜油画创作初探》、《书画非我职业乃我志业——乔德龙艺术之路初探》、《海南画家群生态勾勒》、《开放的城市开放的美术——写在“大美海口”美展之前》等。

      曾在商海奔波,曾在新闻界忙碌,而今,他行走在海南文艺评论之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从北方毅然南下至海南,至今,海南文艺评论家马良在海南已呆了二十几个年头。谈及自己在海南的生活,马良感慨道,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观海”者,而不是众人眼中的“下海”者。

      走上文艺评论这条道

      马良是江苏人,身材高大,爱留胡子,看起来文艺范十足。还记得第一次见马良,是在一次画展上。他的艺术评论被放在画展的画册前页。当时,读罢他的艺术评论,令人为其文采拍手叫好。而后,又屡次在不同的艺术场合看到他,以及他的艺术评论。在海南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后,马良更是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该协会的副主席。

      而之所以走上文艺评论这条道,马良回忆道,他自幼酷爱舞文弄墨,大学时更是选择了南京大学中文系,课业之余,最喜写文章。因为他喜爱学术研究,毕业后,选择了在中国社科院工作,并因此而见识了诸如钱钟书、卞之琳、冯至、李泽厚、刘再复等一大批优秀的杰出学者,从这些人身上感悟到学问之深。此后,马良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任古典文学编辑。

      1992年底,马良毅然选择来海南,并先后任中国寰岛集团宣传策划部经理、甲A前卫寰岛足球俱乐部副总经理。而后,马良还先后曾进入两家报社工作,并在文体部任职,还曾发表多篇足球评论。而这一切经历,都为马良后期从事的文艺评论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马良印象中,他真正开始写文艺评论,与已逝的著名画家刘贵宾有着密切关系。马良与刘贵宾是忘年交,且曾为刘贵宾画作拍卖会做解说嘉宾,而后,更是成为《新海岸》杂志的创刊人之一。而自此,马良在海南文艺评论界中渐成“顶梁柱”。

      文艺评论要有一个标杆

      作为一位文艺评论家,马良有着极深的文化修养。这不仅与其大学时期专业背景有关,更与其后期的努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马良回忆,刚参加工作时,为了能够在工作中独当一面,他曾苦心“修炼”,不断充实自己。这一点,可以从他的办公室摆设看出。在马良的办公桌上,堆着一摞摞书籍。而在他的办公桌右侧的小书柜中,每一层也都是满满的书籍。

      从事文艺评论,需要极深的修养,同时,也要有一个判断的标准。马良称之为,标杆。在马良的眼中,文艺评论需要确立一个标杆,这个标杆,是建立在世界文明史、中西方文化史、中西当代文化全貌等多个层面上的。此外,做文艺评论,马良说,要有个坐标系,这个坐标包括横向和纵向,在已确立的标杆之上,还要考虑到当地文化的发展状况。

      在马良的文艺评论中,这种标杆的作用十分鲜明。无论是他曾为刘贵宾所做的文艺评论《百川汇海蔚为大家——刘贵宾的艺术之路与海南题材创作》,还是他为江苏知名作家刘春龙所做的文学评论《民间与“乡绅”文化的强势回归—观察刘春龙新作<垛上>的一个视角,兼论“二先生”》,标杆的作用,在文中均有体现。

      海南文艺进入“新海南”时期

      在海南工作、生活二十多年,马良一直都在关注海南文艺事业的发展。而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他笑称,自己不是大家口中的“下海者”,而是一个“观海者”。因为他一直都在亲眼见证着海南的发展,海南文艺事业的发展。

      在马良看来,海南的文艺事业已进入一个“新海南”的时期。因为随着旅琼文艺家们越来越多扎根海南,海南的文艺发展越来越具备开放性与包容性,旅琼文艺家们将新的创作风格、新的创作理念等带到海南,而海南的文艺工作者也不断走出去,这使得海南与外地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从而较快地推动了海南的文艺事业发展。

      再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艺术家从原本的被商海裹挟再度回归本位,在艺术方面不断发力,同时,“海南画派”的提出与不断发展,各种文化活动、艺术比赛的不断举办,以及海南大批青年艺术家的不断崛起,使得海南的文艺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可以称之为‘新海南’,即海洋文化时期的海南。”马良认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