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家园》在北京受关注 原生态歌舞诗写就琼味黎风
原标题:《黎族家园》北京演出受关注
原生态歌舞诗写就琼味黎风
继海口公演获好评后,海南原创歌舞诗《黎族家园》在北京演出倍受关注。本报记者宋国强摄
歌舞诗《黎族家园》剧照。本报记者宋国强摄
家园,是魂牵梦绕的故土,是代代相传的眷恋,更是亘古不灭的精神与信仰。
舞台上一段段充满黎族风情的舞蹈,悠扬的原生态歌曲,鲜活的制陶场景,让海南岛上的“黎族家园”生动地呈现在了北京的舞台上。9月2日和3日晚,代表海南省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大型原创歌舞诗《黎族家园》在京顺利演出,超过2000名来自首都各界的观众感受了一把浓浓的海岛黎族风情。
以歌舞表达诗的内涵和意境
“从99年的木偶剧《鹿回头》到2001年的歌舞诗《达达瑟》,这次《黎族家园》的创排算是实现了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创作黎族三部曲。”海口市演艺有限公司(海口市艺术团)负责人、大型原创歌舞诗《黎族家园》总编导蒙麓光说。
这些年来,无论是蒙麓光本人抑或是海南文艺界的同行都创作过不少反映黎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风貌的舞台艺术作品。在参加此次“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时,蒙麓光再次选择将黎族歌舞展示出来。这样的选择一来是因为黎族在海南少数民族中的代表性;二来则是基于自己长期以来的积累沉淀。
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怎样才能在全国级的比赛上有所创新?蒙麓光说,不同于以往凸显黎族人的生活等一些直观的表象,这一次,主创人员希望可以通过黎族的歌舞乃至制陶、织锦等非遗项目传递更为深层次的情感与民族精神,反映黎族世世代代得以传承的信念,勾画出他们的精神世界。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黎族家园》最终是以“歌舞诗”的形式呈现:序幕、上篇、中篇、下篇以及尾声,5个篇章共15段舞蹈组成。该剧目总编剧、国家二级编剧贾子牛告诉记者,所谓“歌舞诗”就是以歌舞作为外在形式,表达诗歌所拥有的内涵和意境。
“歌舞诗的编剧与我们所理解的正常意义上的编剧不大一样。像话剧等一般‘剧’的编剧都是先有本子再排戏,但歌舞诗是编剧、编导等等主创人员大家一起反复磨合,不断调整,最终形成一个台本。”贾子牛说,歌舞诗往往是节目“立”起来了,台本才会定稿。歌舞诗这样的新体裁要求整个剧目“有剧情,但却淡化;有人物,但不鲜明”,以此来体现“意境”。“《黎族家园》就是要反映黎族人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世代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与自信,表现他们的意志力。”
剧目上篇“苍穹”中的女子情景歌舞《古陶吟》就颇能体现“诗”的魅力。“当时这段音乐和舞蹈编出来后我很担心会不会太沉静了,别把大家看睡着了,但演出后,不少观众都表示很喜欢这段。我想可能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浮躁反而让大家对艺术作品中的‘安静’多了几分留恋。”蒙麓光说。
非遗元素展示原味黎族文化
同样是以歌舞为主,此次《黎族家园》却增加了不少更加鲜活的黎族元素,多维度、多形态地为观众们呈现黎族风貌,也可以说是主创人员利用丰富的文化元素让舞台上的剧目更加详尽地叙事。
在独具风情的黎族歌舞之中,观众可以听到来自海南黎族本土音乐组合“哈鹰组合”带来的原生态歌曲《围猎歌》,可以看到在曼妙婀娜的舞姿衬托下,黎族老阿婆制陶、织锦,这些非遗项目被真实地搬上了舞台,在现代舞美、声光以及艺术化的歌舞烘托下,为观众奉上原汁原味的黎族文化。
“我觉得主创人员最厉害的就是让老阿婆在舞台上制陶、织锦”,哈鹰组合主唱邢日清说:“记得我们第一次排练时,阿婆完全没有舞台经验,不知道要怎么演,主创人员就告诉阿婆:‘你什么都不用演,像您平时一样做就好’。结果阿婆制陶、织锦的场景同背后的伴舞和现场的音乐浑然天成。”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歌舞本身的天然。
浑然天成的除了非遗项目的呈现,还有哈鹰组合原生态的歌曲。“为了反映我们黎族对自然的敬畏,对万物有灵的信奉,剧目中设计了黎族男子狩猎的情节,而我们恰好有一首《围猎歌》,很好地契合了剧目的需要,所以哈鹰组合也就加入了进来。”邢日清说。哈鹰组合不少原生态歌曲都是邢日清根据口口相传的古老故事和音调谱成的,他告诉记者,自己也十分高兴《围猎歌》可以通过这样一个高水准的歌舞剧目平台首推出来。
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如此全面而又不失真地表现出来,这不仅仅是因为比赛前短时间的辛苦排练。蒙麓光自1991年上岛就开始关注海南的黎族文化,直至1999年才敢在黎族题材上试水,创作人偶剧《鹿回头》。“我一直对黎族文化十分敬畏,所以也总觉得自己对它的理解不够深,导致我不敢去做。”可以说,歌舞诗《黎族家园》是蒙麓光及几位主创人员多年来的积累与沉淀,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节都是对黎族文化的致敬。即便对不少素材已是信手拈来,但主创人员们依然在创作该剧目前,走遍海南的黎族居住区进行深入采风。
结尾剧目反复修改20稿
“舞台炫丽,内容朴实,希望这个剧能在国内巡演起来!”在北京工作的李先生说。
无论是舞台上的演出还是别出心裁的舞美设计,都在体现着剧组的用心,特别是中场休息时,主创方特意安排黎族老人在现场展示织锦。
方方面面的细节上,主创人员都在不停地磨合与推敲。蒙麓光说这样的反复都是“和自己过不去”。
剧目结尾时有一处父亲为襁褓中的婴儿唱摇篮曲的情节,如何用简单的情节表现细腻的情感,进而烘托出高潮,主创人员为此前前后后修改了20稿。“剧目中的15个歌舞好多地方都是反复地修改、打磨。”
这样的工作从创作、排练完成后就一直没有中断过,8月23日的海口公演之后,主创团队更是加班加点对音乐、情节、文本等进行调整和修改。来到北京后,修改的工作仍在进行。
8月31日下午,一部分演员还在辛苦排练时,暂时空闲的演员们就被艺术团副团长张伶俐叫去检查唱歌。原来,为了达到最佳的舞台效果,舞蹈演员们要在舞台上亲自演唱《隔久没来这个村》,团里很多不懂海南话的演员就需要在排舞间隙一个音、一个音的去记。
专业、汗水等等造就了这样一部琼味十足、黎风浓郁的艺术作品。这是一次晋京演出,更是一次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尽情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