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马拉松猝死几率:急救知识普及要到位

28.01.2015  17:30

  前天,香港马拉松赛出现猝死事件,一名首次参加十公里赛事的24岁男子在距离终点仅几百米时倒地,最终不治。联想起近年国内的马拉松赛事也陆续出现过类似事件,以及最近国内呈现井喷式的马拉松热潮,跑“”安全问题已成为跑圈关注的热点。

  怎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悲剧的发生?世界运动防护总会执委李豪杰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时认为,跑马前的健康筛查,不妨引进身体状况安全问卷的调查提示,有助于跑友自检。

   赛前“7+2”自检很重要

  据统计,每年全球有800多场全程马拉松赛,上千万人次的跑者,其中猝死发生概率约为五万分之一。因此有专家认为,马拉松猝死是概率事件,无法避免。对于这个说法,身兼中国运动医学会运动防护专科委员会执委的李豪杰并不太认同。在他看来,个人防护应该做的还是要做到位,要把可以避免的悲剧避免掉。

  “其实香港马拉松的配套工作算是比较好的,但还是出现了猝死事件,说明有些健康问题在日常的静态体检中未必能够检测出来。”李豪杰认为,相比香港,国内很多马拉松赛事的赛前健康证明更简单,往往只是询问是否有心脏病,是否有高血压等,但自己是否有心脏病、血压多少算高,很多业余跑者其实并不清楚。另外,就算跑者有意识地到医院做体检,究竟针对跑马该做哪些项目检查也很糊涂,因此李豪杰建议,主办方不妨在官网或是报名表上附一个体检材料清单,这样一来更具指导意义。

  李豪杰还建议,在马拉松赛事起跑前不妨引进医院甚至保险行业惯常用到的身体状况安全问卷调查(PAR-Q),也是俗称的“7+2”问卷,比如“进行运动时,胸腔是否感到痛楚”等。起跑前主办方完全可以简单宣读一下这九个问题,让跑者自检,再确认是否能继续参赛。

   有运动习惯者不能太自信

  最近发生的几起马拉松猝死事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出事情的往往是青壮年,他们都有运动的习惯,却倒在了难度相对较低的十公里跑这个项目上。对此李豪杰提醒道,一直有运动习惯的人首次参加马拉松比赛时,其实是存在风险的。“比如有人每天打一个小时篮球,他认为自己体能充足,跑马拉松不成问题,但其实这两种运动强度并不一样。”李豪杰认为运动项目不同,训练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转项目时应该要有足够的训练时间。比如一些大型马拉松赛前都会有训练营,跑者也应该进行一段循序渐进的训练。“相对来说,日本马拉松的事故出现率较少,一来他们的医疗配套专业,二来日本有跑马拉松的传统,三来小朋友从小的运动教育工作做得非常好。但我们这里的跑者很多都是小时候运动少,长大了一时心血来潮就去跑马拉松这种高负荷的运动,结果过于自信反而事故率高。

   运动、急救知识普及要到位

  目前国内马拉松赛事犹如井喷,但很多主办方的各项配套并不到位。比如一些城市的马拉松虽然能做到每隔一两百米配备一名志愿者,但他们没有受过任何急救训练,一旦出了状况就傻眼。或是有救护车过来,但作用仅仅是运送伤者,车上没有必要的医疗配备,这些都会导致伤者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增加猝死几率。在李豪杰看来,现在不少城市都想搞体育营销,想利用马拉松赛事提升城市形象,但他们更需要专业的指导,而不能光凭热情。

  李豪杰表示,虽然仍存在缺陷,但国内很多马拉松赛事的筹备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继续提升需要一个过程。“美国过去在体育运动上也曾死伤无数,所以他们很重视思考运动防护这一块。我们有后发优势,可以向其他国家、地区学习先进的经验。”(记者 苏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