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明年上半年文昌发射
新京报讯 (记者李玉坤)昨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将于2017年上半年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
据王兆耀介绍,2017年,我国将发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进行推进剂补加实验,进一步验证掌握空间站建造运营相关关键技术,全面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尔后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运营,登月方案目前正在论证。
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是我们国家全新的飞行器,主要承担为空间站运送一些消耗物品,航天员的消耗品、吃的用的、推进剂、维修设备、维修器材和实验载荷设备,并且下行销毁一些空间站的废弃物,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正在总装测试,计划明年上半年在海南航天文昌发射场发射,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实验。
天舟一号的发射任务将由第二枚长征七号火箭承担,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可逐步成为我国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关于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选拔的总体方案,计划在2017年正式启动。
■ 看点
我国基本具备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能力
据黄伟芬介绍,此次飞行验证了长期驻留保障中的许多关键技术,比如说未来空间站长期飞行非常关键的锻炼设备跑台束缚系统的性能和功能的验证,这次任务航天员首次在轨实现了跑步锻炼。这次任务的成功实践,表明我们国家已基本具备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的能力。
天地远程医疗系统是解决未来长期飞行航天员看病问题的一个关键技术。科学家验证了超声医学影像技术在空间站将来长期飞行的应用,也研制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心理舒缓系统。
植物栽培技术验证了航天员在轨进行组装装置、播种、建苗、补水等一系列相关植物栽培的技术,同时也使他们心情愉悦,起到了心理调节的作用。时间证明,它也是非常好的、非常有效的一种心理调试的手段。
太空实验主要项目水平处国际前沿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任高铭介绍,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安排了空间科学实验和地球科学观测与应用,以及空间应用新技术实验等领域一共十几项应用项目,其中主要项目的研究水平已经位于国际前沿,技术发展也列于国际先进行列。
地球科学观测和应用,安排了多角度、宽波段成像光谱仪和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以及紫外临边成像光谱仪等成像设备,对陆地、海洋和大气进行观测和遥感应用,这些设备关键器件和部件都是自主研发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空间科学实验方面,材料的样品和一种植物的样品今天已经由航天员回收带回地面,将通过后续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和把握微重力条件下材料生长的物理化学规律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变化,为材料制备工艺和植物品种的改良以及空间生态系统奠定基础。
■ 揭秘
哪些高科技为返回舱保驾护航?
从距离地球393公里的深空返回,对于神舟飞船返回舱而言是一次从未经历过的极端挑战。记者从航天五院了解到,为了确保安全着陆,返回舱有诸多科技加身。
舱门快速检漏仪保障安全
检漏是航天员进入返回舱后的首要工作,只有确保舱门与接口处完全密闭,才能保障航天员在乘返回舱回家时,始终处于一个安全的空间内。
防护衣抵抗“冰火两重天”
这次返回舱从距离地球393公里的深空返回,轨道高度的增加将让返回舱经受更长时间的低温考验,舱内数十台设备存在因低温结露而罢工的风险。而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后,因与大气的剧烈摩擦,表面温度会急剧上升,最高可以达到1500多摄氏度。
为了让航天员和舱内设施经受得起这“冰火两重天”的挑战,技术人员为返回舱武装上了“多层防护衣”。通过多重保护,确保了返回舱温度始终维持30℃以内这一适宜的温度。
半自动控制模式为返回上保险
“半自动控制模式”这一独特本领,在航天器姿态失控时,航天员只需要操作几个按钮就可以建立正常姿态,为安全回家再上一道保险。
降落伞和缓冲发动机“精准刹车”
神舟飞船降落伞主伞面积约1200平方米,全部展开后可以覆盖三个篮球场,收拢后装进伞包内的体积还不到200升,可以塞进普通的家用冰箱。
γ光子测距技术是决定缓冲发动机“精准刹车”的关键,我国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γ高度控制装置,通过神舟十号全面验证了产品性能,为神舟十一号返回舱落地前“稳、准、好”的刹车提供了有力保证。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