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暴雨频繁北方出现高温天气 厄尔尼诺真的来了

07.06.2015  13:26

      原标题:厄尔尼诺真的来了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科学家在热带太平洋观察到了史上最高的平均海平面温度。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气候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的科技公报上正式宣布,厄尔尼诺事件再次到来,2015年可能成为有气候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

      6月3日,在江西省德兴市银城镇,一辆小轿车被洪水冲入河道。当日,我国南方强降雨天气持续,贵州、江西等地受灾严重。新华社发(胡敦煌摄)

      6月2日,阿根廷南部吉列尔莫湖附近的道路被泥石流冲毁。据报道,暴雨导致阿根廷南部圣卡洛斯-德巴里洛切及周边地区发生洪水和泥石流灾害。新华社/法新

      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4日报道,印度西部孟买附近丹干玛村遭遇严重干旱,当地村民只能从两口水井中汲取饮水。为此,当地男子经常娶多位妻子,以便她们能够为全家人取得足够饮用水。国际在线

      刚入夏不久,北京气温已经一连多日达35℃。国家气候中心称,厄尔尼诺已对我国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5月以来,我国南方暴雨频繁,北方出现高温天气。北京5月下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3.2℃,为近14年来同期最高。

      同时,厄尔尼诺在全球也形成强烈影响。近日,高温热浪横扫印度,目前已导致2000多人死亡;5月底,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遭受强风暴袭击,布兰科河发生1929年以来最大洪水,造成多人死亡;经历了近85年来最严重干旱的巴西近日旱涝急转、暴雨成灾……有关“超强厄尔尼诺”的话题近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前的厄尔尼诺事件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超强厄尔尼诺”真的要来了吗?

      ——编者

      今年全球或迎来“超级厄尔尼诺”现象

      外媒称,全球气象中的一个坏小子又回来了。厄尔尼诺会在全世界造成洪水、旱灾、大火和传染病,而这次的厄尔尼诺可能尤其严重。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报道,随着太平洋的水温升高并向美洲大陆移动,厄尔尼诺现象大约每4年出现一次。这会给澳大利亚和亚洲部分地区带来旱灾,而美洲的部分地区则会出现暴雨、洪水以及由饮水导致的疾病暴发。

      许多专家告诫说,今年将出现一次“超级厄尔尼诺”。

      夏威夷大学的阿克塞尔·蒂默曼说:“这次海面下的水温非常高,它不仅向东移动而且将要抵达海面。”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蔡文炬说,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更严重。蒂默曼则表示,美国的气候模型正指向严重程度堪比1997~1998年的那次厄尔尼诺现象。

      报道说,日本和澳大利亚气象学家预测说,这种由太平洋升温引起的气候现象将再次出现。在1997~1998年以及2009~2010年,厄尔尼诺现象曾导致众多国家千百万人受灾,即使这些国家相距非常遥远,比如巴西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2009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印度遭受40年一遇的大旱,并且夺走了澳大利亚的小麦收成,导致全球食品价格上涨。澳大利亚、菲律宾、厄瓜多尔出现旱灾,美国遭遇暴风雪,墨西哥则是洪水肆虐。

      报道称,秘鲁研究人员发现,经历过1997年厄尔尼诺事件的那一代儿童与较早或较晚的一代人相比,存在明显的发育不良状况,这是因为厄尔尼诺现象造成了营养不良和疾病流行。

      此轮厄尔尼诺强度如何?

      自1951年以来,历史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事件,其中3次为强事件,分别出现在1982~1983年,1986~1988年和1997~1998年。

      关于此次厄尔尼诺的强度,有专家表示,目前“仍存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美国夏威夷大学的阿克塞尔·蒂默曼则认为,这次很可能是一个“超级厄尔尼诺”,“海面下的水温非常高,不仅向东移动而且将抵达海面”。据蒂默曼介绍,目前美国气候模型分析显示,此次厄尔尼诺的强度可能堪比1997~1998年的那轮厄尔尼诺。

      而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发展至秋季,并达到中等以上强度,比目前历史上最强的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强度弱,不会出现史上最强厄尔尼诺事件。但厄尔尼诺事件对天气气候会产生明显影响。

      面对厄尔尼诺,如何趋利避害是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也将是2015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面对的棘手难题。

      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针对此次厄尔尼诺提出了应对方案:首先,要做好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准备,各地应作好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御准备;其次,江南、华南部分地区6月须加强防范暴雨洪涝,西南、西北部分地区须防御气象干旱。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高工孙丞虎指出,应该注重综合监测、预测包括厄尔尼诺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变化,防范可能发生的灾害,争取做到趋利避害。

      厄尔尼诺形成评判标准国际上存在一定差别

      对厄尔尼诺形成的评判标准国际上存在一定差别。据北京师范大学地标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董文杰介绍,科学家目前采用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距平(指当前值与常年同期值之差)作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判定依据。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6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

      去年,世界气象组织和多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均显示,2014年是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实际上,自去年10月底,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在历时半年的跟踪监测后曾对外宣布,厄尔尼诺事件自2014年5月起已经形成。而2015年进入5月以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气象部门也纷纷表示,厄尔尼诺真的“回来了”!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厄尔尼诺在去年6月至8月继续向前奔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苏京志认为,热带太平洋年代际背景场起到重要的作用。“自2000年之后,全球气候背景呈现为拉尼娜形态,海温异常沿赤道的东西梯度被削弱,不利于形成强西风,从而抑制了厄尔尼诺的迅速发展。”他带领的团队在对比1981~2000年期间的各次厄尔尼诺事件后发现,在近期的几次事件发生期间,副热带东南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偏低,东南信风异常增强,阻碍着厄尔尼诺的发展。

      苏京志表示,应特别注意副热带太平洋的冷海温异常,该现象很可能通过增强信风抑制厄尔尼诺的发展。这种情形在2012年夭折的厄尔尼诺事件中也曾出现过。

      强度可能堪比1997~1998年的那轮厄尔尼诺现象

      中国气象局:不会出现“史上最强”厄尔尼诺

      印度极端高温“热死”超两千人、美国南部连遭暴雨袭击……有关“超强厄尔尼诺”的话题近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气象局权威人士日前透露,当前厄尔尼诺监测指标确实达到了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以来的最高值,但不会出现“史上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强度创一年来新高

      通常情况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连续6个月偏高0.5摄氏度以上,即可认定为发生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首席专家周兵介绍,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端于2014年5月,到2014年10月正式“成型”,其强度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国家气候中心实时监测表明,今年5月以来,伴随着赤道西风的增强和暖水的东传,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即洋面以下)暖水不断增强,次表层暖水强度也在不断增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温更加显著;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经比常年同期偏高1.3摄氏度,是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形成以来最高值。从表层海温的空间分布看,暖海温中心主要位于赤道东太平洋,局部海温已偏高超过3.0℃。

      本次厄尔尼诺强度

      或为“中等以上”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至秋季,达到中等以上强度,但弱于历史上最强的1997~1998年度厄尔尼诺。

      资料显示,在那次厄尔尼诺事件中,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平均海温一度偏高2.5℃,远超目前的1.3℃。

      受厄尔尼诺影响,近期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经频繁发生。印度半岛5月18日以来遭受高温热浪袭击,局部地区日最高气温接近50℃;美国布兰科河发生1929年以来最大洪水,而加州正发生历史上最严重干旱;刚刚经历了近85年最严重干旱的巴西出现旱涝急转,暴雨成灾。

      夏季我国北方气温可能偏高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会商后认为,受厄尔尼诺事件持续发展影响,预计我国夏季长江中游到江南西部、松花江流域汛情较重;西南地区东部强降水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偏重;华北大部和西北地区东部发生夏旱的概率较大;夏季我国北方气温可能比常年同期偏高,但不会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极端高温天气事件。

      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厄尔尼诺对农业的影响备受关注。根据国家气象中心监测,到目前为止,我国夏收粮油作物播种以来光温水匹配良好,利于稳产增产,目前西南地区夏收完毕,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处收获期。全国春播期间水热条件适宜,春播作物顺利播种出苗,长势较好。

      但专家指出,华南、江南等地入汛以来多强降水过程,造成多地洪涝,农业损失较重。鉴于历史上的厄尔尼诺年大多会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影响,有必要根据今年“南涝北旱”的基本判断,提前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预案。(综合)

      农业部预警:

      “南涝北旱”程度将重于去年

      记者5日从农业部获悉,农业部组织气象和农业专家日前就厄尔尼诺事件影响进行会商,认为厄尔尼诺将持续至秋季,达到中等以上强度。受其影响,汛期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程度将重于去年。

      农业部表示,届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松花江流域可能出现汛情,华北大部和西北东部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夏旱,东北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冷害,抗灾保丰收的任务十分繁重。

      目前,夏粮丰收在望、早稻长势较好,春播进展顺利,粮食生产开局较好,但应对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夺取早稻和秋粮丰收任务艰巨。农业部将加强灾情监测预警,大力推进科学抗灾,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积极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灾情,为实现稳量增收目标赢得主动。

      厄尔尼诺或在秋季达到强事件标准

      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资料显示,持续13个月的厄尔尼诺事件继续增强,预计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维持并持续到秋季,可能达到强厄尔尼诺事件标准。

      今年5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持续增暖,海温距平累积达9.4℃,厄尔尼诺事件增强,并由“中部型”向“东部型”发展。国家气候中心实时监测显示,5月第5周(25日至31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达1.4℃,较上周上升了0.1℃。据国家气候中心预计,2014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将在今年夏季持续加强,并至少维持到2015年秋季,强度可能达到强厄尔尼诺事件标准。

      据国家气候中心专家介绍,目前全球大气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显著,如5月中旬以来,印度大部分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局部地区日最高气温接近50℃,导致印度2000多人死亡;与此同时,美国加州正在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刚刚经历了近85年最严重干旱的巴西近期出现旱涝急转,暴雨成灾。同时,5月以来我国南方暴雨频繁,近期华北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部分地区降水和气温突破历史记录极值。

      据了解,本次厄尔尼诺已发展成为1951年以来第9次中等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本次厄尔尼诺事件与1997~1998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相比,两次事件均从春季开始,持续均超过一年,但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在1998年5月结束,发展速度快,强度超强;2014~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展相对较缓,但仍在加强。

      据气候专家介绍,未来全球大气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将进一步显现,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增加了我国汛期雨带预测的不确定性。(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小档案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持续偏高的一种现象。目前,科学家采用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距平(指当前值与常年同期值之差)作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判定依据。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3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6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分为5个等级,持续时间越长,月累计偏高值越大,其强度就越高,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