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多管齐下扶助老区发展
陵水经济换档提速不忘老区人民,多管齐下扶助老区发展——
老区变脸“三部曲”
本报椰林9月2日电(记者 陈成智 程范淦 通讯员 黄艳艳)今天中午,50岁的陵水黎族自治县群英乡芬坡村委会祖装村村民黄永泥头发梳得油光锃亮,看着羊栏里“咩咩”叫得正欢的90多只山羊,一脸的自豪。
这位“羊司令”,依靠村里组织的合作社3年前发放的14只羊羔,发展到如今的拥有40多只母羊,最高存栏羊达到140多只,还掌握了防疫等养殖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羊大户,年收入超10万元。
黄永泥的脱贫史,只是陵水老区发展的一个生动个案。从2006年开始,陵水多年如一日,对老区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热忱。
2013年,陵水老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850元,老区村贫困人口由2008年前的7.5万人减少到2013年底的3.8万人,同比下降12%,基本实现每年脱贫5000人的目标。
从机制上为老区腾飞插上翅膀
陵河奔流不息,见证着这块土地的沧桑巨变。这里,是琼崖革命的宝地。
有一个数据可以印证红色陵水:陵水全县116个村(居)委会中有87个为革命老区村(居)委会,612个自然村中有258个为革命老区村庄。
87年前,陵水县苏维埃政府就在此诞生。无论是大革命时期还是日寇侵琼时期,陵水老区人民为琼崖革命取得最终胜利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陵水争取经济发展提速的同时不能忘了老区人民,一定要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好日子!”陵水县委书记王雄对记者说。
2008年6月初,在摸清老区发展底数的前提下,陵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老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包括资金投入、政策优惠、协作联动、人才培养、宣传教育、组织领导等六项内容。
《意见》有两项创新为人津津乐道。一是财力保障:“从2008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拨款1000万元,作为扶持老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二是政策优惠:“对老区乡镇、村庄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教育卫生等事业的投入实行优先和倾斜,对严重制约老区乡村发展的突出问题,由县政府统筹组织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从2008年到2013年,恰是陵水经济发展实现火箭般提速的黄金期,陵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从1亿元到23亿元的巨幅跨越,加快老区发展底气更足了。
去年11月25日,县委、县政府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集中力量对老区贫困村要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尽快解决老区村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特别强调:“2013年至2015年。县财政预算投入要逐年增加,从原来的每年安排1000万元增加到每年安排3000万元以上,扶持老区加快发展”。
《决定》提出: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投入力度,集中各类涉农资金,确保整村推进的每个行政贫困村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00万元以上;整合资金投入200万元以上,共计300万元以上。计划三年内解决12个贫困村4万多名群众的脱贫问题,到2015年底使最低收入人群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这些重要举措,从机制上解决了老区发展相关的政策、资金、人才培养、部门协作等关键问题,为老区加快发展插上了翅膀。
产业扶贫、技能扶贫双箭齐发
在产业发展方面,陵水特别注重因地制宜,以政策和资金支持,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至2013年底,全县设施农业面积3.3万亩,冬季瓜菜种植17万亩,产量36.5万吨,同比增长7.4%。其中圣女果种植面积4.2万亩,产量和产值分别增长53%和39%,创收4.2亿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把握市场需求,打造一批市场热销的品牌产品。目前,陵水农产品注册商标50个,其中2个是省著名商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新增1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今天在群英乡、隆广镇采访时,黄永泥等群众告诉记者,政府不仅给贫困户发放羊羔、猪苗、鹅苗、黄花梨树苗,还在化肥、种子及农业种养殖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既有政府的资金投入,更有干部的真情投入,才有了今天老区的面貌一新。
依托陵水资源优势,橡胶、芒果、槟榔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5万亩、1万亩、2.8万亩。与此同时,政府扶持渔民加大远洋捕捞开发力度,推进海洋捕捞由近海向远海转移,注重水产品的保鲜、干制加工和综合利用。
在技能培训方面,陵水也做得有声有色。他们在老区村庄举办电子电工、计算机、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进“雨露计划”教育;积极引导贫困户中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转移,有效地帮助了老区农民掌握了务工技能和致富本领;在老区村庄举办橡胶、芒果、槟榔、莲雾以及瓜菜种植与管理、养猪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催生了一批“土专家”、“农秀才”。
让老区人民及时分享发展成果
隆广镇石关村委会常皮村村民董信英没想到,这辈子他能住上两层小洋楼。
2012年县里推进整村改造前,常皮村71户人家,有37户人住在危房中,其他群众居住的,也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旧瓦房。每遇台风警报,村民只能转移到附近石关小学避风。
如今,居住在村中的63户人家,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室外配套工程,含绿化、室外道路、给排水、电器、污水处理等均已完工。
把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相结合,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老区群众,陵水没有停留在文件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
——近年来陆续投入3.2亿元,建设农村公路畅通工程,硬化道路243公里,形成了农村路网,达到了标准化、通达化,有效地解决了老区群众行路难、运输难的问题;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和水毁水利修复,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近年共计投入10.9亿元,对33宗水库除险加固和硬化渠道并修建护河堤,保护了下游29.5万亩耕地和21.6万人口生命财产的安全;新建6座水厂和11个管网延伸工程,解决了10个乡镇(皆为老区乡镇)17.3万人口的饮水问题;
——推进 “一池三改”项目和沼气服务网建设,至2013年底建成2215口沼气池,改水改厕2215户,收益群众9967人;
——推进老区村贫困户住房改造,投入4513万元,帮助老区村庄贫困户改造危房6800间,有效解决了老区群众居住问题。
——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对村卫生室的设置等8项内容实行“七统一、一共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已成为全省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典范。从今年4月开始,陵水县辖区范围内所有乡镇卫生院开始实施“限费医疗”制度,农民患者只需自费160元,剩余限费范围内部门医疗费用由新农合基金支付,超出限费范围外费用由医疗机构承担,实施5个月来,群众反响热烈;
——推进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安排2800名边远老区村庄的学生到思源学校、县民族中学免费就读,向18.6万名学生提供“两免一补”优惠政策,2009年以来,老区教育移民学生生活补贴标准为小学生每人1000元、中学生每人1500元,高于其他寄宿生的生活补贴标准……
“我马上要扩建羊栏,我想养到300只。”采访结束前,黄永泥笑着对记者说。
老区人民没有满足于解决温饱和小康,他们的步子还想迈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