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秀英炮台门匾出土 曾向港商借铁路修炮台城墙
原标题:秀英炮台门匾出土 当年威武成追忆
2014年底出土的海口“秀英炮台”石质门匾。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摄
1939年2月10日,日军占领秀英炮台。海南日报记者陈耿翻拍
2014年12月31日,海口清代“秀英炮台”石门匾重见天日,此时恰距离秀英炮台景区关停7年之后正式开放整一年。
“秀英炮台”门匾发现之地,考古研究者纷纷指认为炮台大门原址。在通过史料推理和对当地老人佐证的同时,炮台80载前的景象仿佛浮现眼前。
如今“秀英炮台”旅游景点气派的大门为建省后修葺,原址在哪儿?一直是一个谜。
再次走进炮台,过去周边浓密荒凉的杂草木已经被房地产小区取代。炮台里面苍天古木也因台风摧残,由“遮天蔽日”转为“露出天光”。
新小区水泥路排水沟
发现清代石门匾
其实秀英炮台是一椭圆形合围结构,像一座城堡。站在宽阔的“城墙”上俯瞰中部,又仿佛从山头看山坳。
海口秀英炮台管理处坐落在“城堡”腹部东北角,是一栋红墙碧瓦,底层带长廊的二层仿古建筑,廊柱下分布三扇大门。管理处主任陈明忠从西侧门走出来,下得台阶,由一条石板路通向正对着的“城墙”拱门。拱门上“海南保障”四个大字,显然为后来所刻。“障”字写法特别,右边“立日十”中,“十”穿过了“日”。
“只有门才用石材,其它用土或砖。”陈明忠指着拱门示意,再由拱门走进黝黑巷道,巷道里四通八达,连其它小型拱门,是过去的兵营、弹药库等。十来步便到了尽头。“这里也有拱形石材,应该是一扇被堵住了的门。”陈明忠推断。而被堵住处两侧小拱门还往内凹少许。对比1939年日军走进秀英炮台正门的老照片,正门凹进,两侧略凸。如果此堵住处就是原正门,那么内外凹凸恰好吻合。
再折上“秀英炮台”门匾发现,炮台南面,确在巷道堵住正上方,现状为房地产小区新修的马路。小区已建成联排别墅,原来的土路也修成了水泥路。工人修水泥路排水沟时,发现了“秀英炮台”石门匾,经文物专家要求,抬高架在路边,排水沟暂时中止修葺。
挖土机仍在继续施工,陈明忠翻看了一下新挖出的泥土,说“有花土,说明这里是后来回填的土”。
地势“西南昂东北卑”
中台填高借铁路运土
民国《琼山县志》记载,光绪十七年建的秀英炮台基“宽一百丈,进深五十丈,四周马道宽三丈,台前加小马道,宽二丈,以免壁立而巩,台基操场宽十丈,长一百丈,地势西南昂而东北卑。”
“我们小时候站在炮台上,天气好时能看到海安。”已经50岁的海口市龙华区海垦街道秀英村主任陈云伟,自小与伙伴们在秀英炮台玩耍。炮台周边杂草茂盛,小伙伴们也不敢深入,“草太深,有蛇”。
“炮台所在位置西南高,东北低。北边朝大海是岬角,倚地势而建,大门原址在南也不奇怪。”陈云伟说现在的世贸南路以前就一条小土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扩修成柏油马路,围住炮台的“城墙”和大门都是后来修的。没有建现在的大门以前,小伙伴们从西南角的一个土斜坡进入这座绿森森的“城堡”。
民国《琼山县志》又说,“计原高四丈五尺,即为台高之度,迤东而北,至正中台已填高丈余,再东再北,至窪田填高四丈八尺,总计马道、操场、引道、子弹药库、兵房、水池、水沟运土在五万方以外。土工大极,非勇力所胜。爰向港商借得铁路三百余丈,铸轮制车,每车可载土一百二十余担,以六人拖之,曲折奥阻之处以牛车人车帮运,人力较省。”
既然东北与西南相差四五丈高,中台需填高,外围还得修厚厚一圈,用于各种道和暗藏的库、池、沟。自然需要很多土,人力耗费不起,于是向港商借了铁路。靠铁路、人力、牛力,最终运了五万方土,才完成这一浩大工程。
上一页 | 1 2 3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