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修坝引蓝藻爆发质疑 回应:不会增大风险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在江西 都昌县 印山岛附近的部分水域出现了蓝藻。在这篇报道中,都昌县环保局回复称,鄱阳湖水域确实发现了蓝藻,不过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水质正常,“说明蓝藻不是本地产生的”,可能是上游的蓝藻被冲刷到了当地所致。
蓝藻是一种单细胞原核生物,可以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大量繁殖,最终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最近几年,我国东部的太湖、巢湖,以及云南滇池等地,都曾出现过蓝藻集中爆发。不仅蓝藻带来的腥臭气味让当地老百姓避之唯恐不及,随之引发的水质恶化还一度给这些地方的饮用水供应带来威胁。
正因如此,此次鄱阳湖出现蓝藻的消息,也引起了当地重视,有关部门和学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出现在鄱阳湖都昌水域的绿色漂浮物可能并非蓝藻,而是水葫芦和浮萍。
鄱阳湖水域是否出现蓝藻?抱着这一疑问,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葛刚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采样。调查的结论是,所谓的蓝藻并非是蓝藻,实为浮萍。
葛刚:当天就到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我们发现所谓的蓝藻并非是蓝藻,而是大面积的浮萍,浮萍里面还穿插了水葫芦。我们分析是因为这几天强降雨,把流域内一些小水体当中的水葫芦、浮萍冲进了鄱阳湖,正好都昌这个地方是一个静水湾,在这里进行聚集。实际上网上提供的照片,我们也能够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蓝藻应该是蓝绿色的,像油漆一样,并非像我们看到的是绿色的。
葛刚的说法得到了都昌县春桥乡水务站工作人员游雄的证实。游雄就在鄱阳湖边工作,他常年观察鄱阳湖的水质变化情况。
葛刚:岸边有很多,很明显,漂浮物叶子比较大,浮萍有叶子,因为蓝藻很密,粘在一起,经过对比,我发现鄱阳湖出现的不是蓝藻,而是浮萍。
在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年华看来,鄱阳湖水域出现的浮萍和水葫芦对水质有净化的作用。
戴年华:浮萍和水葫芦可以吸收氮氧化物,可以净化水质,是可以打捞的,而蓝藻像油漆一样是不能打捞的。
目前鄱阳湖流域有没有出现蓝藻的可能性呢?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葛刚认为,蓝藻大面积爆发有其必要条件,而目前鄱阳湖区正处于汛期,这段时期出现蓝藻的概率极低。
葛刚:因为蓝藻爆发有几个基本条件,第一,水体当中的营养盐浓度,包括氮、磷达到一定比值的时候,这是基本条件;第二是温度,温度一般要20度以上,十多天;第三个条件就是水流的流速,一般每秒0.1米以下。通常情况下,汛期在鄱阳湖区出现蓝藻可能性不大。
鄱阳湖都昌水域的绿色漂浮物并非蓝藻,这样的消息相信会让水域附近的居民松一口气。不过在此前的报道中,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教授陈家宽警告称,江西正在酝酿在湖口县修建的“鄱阳湖大坝”一旦建成,将把鄱阳湖变成一个不通向长江、不能进行换水的湖泊,届时有可能导致蓝藻大面积爆发。
报道中提到的“鄱阳湖大坝”在江西省水利厅官网上被称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目前已列入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规划。但由于担心水利枢纽将对鄱阳湖生态造成破坏,此前已经有多位专家对这一工程提出否定意见。
对于大坝修建可能引来蓝藻爆发的质疑,江西省水利厅工作人员陈启兴昨天回应称,鄱阳湖水利枢纽不是“坝”,而是“闸”,它不是传统的水利发电工程,工程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也就是说,规划中的水利枢纽在洪水期会将闸门打开,不影响长江和鄱阳湖流动,枯水期湖水也不会完全封闭,理论上不会增大蓝藻爆发的风险。
陈启兴:我们不叫建坝,叫建闸。我们是活水,水一直在流动,不管是洪水期4月到9月是全开的,即使到了9月份,我们还有2、3个闸是开的,水还是在流动,而且温度也不够,我们还没有达到富营养化的水平,是不可能爆发蓝藻的。
相比太湖、巢湖等地,目前看来,鄱阳湖的蓝藻问题并不是特别突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据当地媒体报道,鄱阳湖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有蓝藻浮游种类分布的记载;2007年,调研专家曾在鄱阳湖从湖口县至都昌县的主航道发现大群体的蓝藻,肉眼清晰可见。最近几年,鄱阳湖沿岸也曾出现蓝藻带。
据了解,此前巢湖、太湖蓝藻的爆发,是由于污水的排放以及湖水流动性差,造成水域氮、磷污染物超标,富营养化所致。而近年来鄱阳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趋势,氮、磷等污染物指标上升等现象,也已经在公开出版的学术论述中多次提及。相信对于鄱阳湖水域的管理部门来说,如何防治蓝藻,如今已经是不能回避的重要议题之一。我们也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治理,太湖和巢湖的悲剧,可以避免在鄱阳湖重演。 (江西台记者占伟 龚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