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逊”刮出海南医疗救援诸多短板 人才设备缺乏
“威马逊”刮出我省医疗应急救援体系诸多短板:人才设备缺乏、机制不合理、投入长期不足——
医疗急救也需急救
我省医疗急救行业也需“急救”。本报记者张茂摄
这次台风灾难中,医护人员倾情付出。本报记者张谯星特约记者杨瑞明摄
医疗急救人员在台风中温暖了受灾群众。本报记者苏建强摄
超强台风“威马逊”肆虐,“白衣天使”的那一抹亮白,安慰了众多受灾群众的心;但是,他们治病救人却是迎着狂风暴雨,在没有专业的防护设施下进行的,万一他们被掠过的玻璃、树枝砸到伤及生命,后果怎堪设想?
台风让我省应急救援体系不足这一“太平”时期就存在的问题,暴露得更为彻底:长期投入严重不足、急救医疗人才缺乏、长期超负荷工作致职业病频发……
治病救人是天大的事情,但承担治病救人重责的医疗应急救援体系首先需要得到“救治”,如何解决以上种种问题?显然不是一个科室、一家医院、卫生系统能办到的,还需要全省上下深入反思,拿出切实得力的举措。
“太平年”中急救力量的诸多短板
“威马逊”横扫中,医疗急救力量的种种尴尬只是非常时期的一个特写,实际上,它也暴露了平时我省应急救援网络建设的诸多短板
急救力量分散致协调难
临时通知紧急拼凑
对于三亚市民陈女士而言,今年7月24日24时31分的那段分娩经历,更像是个噩梦。由于急产,她的家人拨通了120,然而等待她的却是“农垦医院、人民医院皆没床位,425医院无新生儿科”的答复。最终,无奈之下,她只好在家人的陪护下,自己打车前往医院分娩。
三亚目前采取统一指挥型医疗急救模式,设立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依托市人民医院、农垦三亚医院、解放军425医院、市中医院四个急救中心,指挥各医院急救中心承担120日常紧急呼救出车。
“这种模式容易延误急救时间,协调指挥困难。”三亚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张智宏表示,患者致电120后,中心再协调片区医院派出急救力量,有时急救任务多时,急诊的三线医生从家赶到医院,路上耗时多,容易耽误最佳救援时间。“而且,全市儿科和新生儿科病床紧张,往往医院容易以无病床或无车为由拒绝出诊,指挥较难。如果能建立中心,可在全市设立几个分中心,就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出诊,在简单的院前急救后,再将病人分诊至相关的医院,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有效解决相互推诿的问题。”
然而,目前我省其他市县还是按照传统的做法,出现重大事故或灾害救援时,临时抽调专家组成应急医疗救援队伍。
三亚市卫生局副局长郑通勤介绍,临时组建的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一是救援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应急医学救援培训与演练,缺乏处理大规模群死群伤与野外实战的经验,难以满足灾难现场紧急医学救援的实际需求。二是各医疗机构间的协作关系较差,导致重症救治力量分散,整体运行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区域内资源优势互补的合力,难以有效承担重大灾难事故的应急医疗救援任务。
投入弱加剧职业病
接诊多还得兼任担架员
干了7年急诊科,因腰肌劳损导致行走、坐立困难,不得已,三亚市人民医院护士孙雪珠今年最终调离急诊科。
“我们工作强度大,但工资在全院却属于中下水平,而且出诊时碰到一些无电梯的高层建筑,往往需要提着30多斤的急救设备,还得抬着病人徒步上下楼。”孙雪珠说,医院若有这方面的投入,可招募专门的担架员等,我们就不必这么辛苦地“兼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我们的职业病。“时间长了,实在受不了。”
去年,三亚急救出车13551次,接回急救病人10889人次,急救医护人员人均一年出诊近70次,其中绝大多数由三亚市人民医院和海南农垦三亚医院承担。若加上大量的急诊门诊量,以海南农垦三亚医院为例,该院18名急诊科医生,去年人均救治患者达4193人次。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缺乏担架员,长期负重劳动,且长期工作压力大,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职业病,目前,三亚市人民医院和海南农垦三亚医院有类似症状的医护人员分别为6名和7名。
目前,在应急医学救援投入政策上,海口市120急救中心由政府全额拨款,多家三甲医院作为120网络医院,政府会有少量资金或设备扶持。三亚市政府只投入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的房屋建设,没人员编制、工资和社保投入。三亚其他医院房屋建设和设备主要由医院承担。
“各医疗机构在对应急医学救援方面的投入时,要考虑到医院人员工资、社保、大部分设备投入费用回收效益和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等多方面因素,对应急医疗救援投入方面意愿不强。”郑通勤说。
这种观点在采访各医院时得到了证实。三亚一医院负责人说:“招募担架员,涉及到人力成本和人员管理等问题,在现阶段很难落实。”
上一页 | 1 2 3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本文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