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创新的时代过去了
说起创新的紧迫感,有的人颇不以为然。理由是创新的成本太高,失败的风险太大,且让别人去当吃螃蟹的人,我们跟在后面“拿来主义”也不错。
这种论调确有历史依据。中国错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开端,但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同样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这也是拉美、亚洲四小龙等后发展地区的共同经验。
的确,过去创新的成本高,周期长,为追赶者留下了很大的后发空间。工业革命之前,或许落后500年都不是大问题。但现在还抱持这种观点,恐怕就会永远被历史抛在身后。
数字化时代以来,创新成果的代际更迭早已不能用十年、百年来计算,而是以年、月为单位。就拿大家都熟悉的苹果公司来说,每年都发布创新产品,这就是创新趋势,根本不容你落后,不给你机会追赶。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看到追随创新难以为继,必须自主创新,引领时代。
不仅创新的周期、频率无限加快,创新的成本其实也越来越低,创新已经越来越不受资源禀赋等条件的束缚,对一个人、一家企业,甚至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来说都是如此。“互联网+”,把人和地方的野心都放大了,过去是不敢做梦,现在就怕不会做梦。一个没有什么专业背景的人,一个过去意义上的偏远地区,也完全有机会成为创新者、创新中心。
未来,创新就是发展水平的决定力量。已有研究指出,数字化时代的生存逻辑很可能是赢家通吃,决定着财富分配、经济话语权。被淘汰很容易,落后或许意味着差距越来越大。
对武汉这样一座城市来讲,创新就是何去何从的最大问题。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几个先进标杆,所有城市都具有快速超越的可能。如果我们还满足于现状,津津乐道于传统优势,不思创新,就会陷入比历史上的低谷时期更加尴尬的局面。
或许我们还没有明确方向,没有成熟的设想,但却不能没有方位,不明大势,更不能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至少我们现在要从认识上统一,不能再做追随创新的白日梦,必须得做勇于创新的梦。我们这样一座大城,没有在国家体系内的创新担当,没有引领性的创新成果,就没有地位,没有未来。( 李杏)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