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业士官安置喜中有忧
编者按 习主席强调,中央国家机关、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大局观念,把支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当作分内的事,拿出一些特殊措施和倾斜政策,主动帮助解决好退役军人、职工安置工作,党政军民齐心协力,共同落实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各项任务。近年来,江苏省如东县党委、政府站在政治和大局高度,在安置数量相对较多、编制岗位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积极落实政策规定,创新破解难题,较好完成了转业士官安置任务。如东县转业士官安置工作走在了江苏省前列。他们的做法有一定的启示性。
1月4日6时许,李凯华早早起了床。想着今天报到上班,他心里美滋滋的。
2015年12月21日,李凯华迎来了人生重要转折。那一天,江苏省如东县组织2015年转业士官积分选岗动员会,根据服役表现量化评分办法,李凯华积91分,排名第一,他挑选了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巧合的是,那一天也是他35岁生日。
类似这样的积分选岗大会,在如东县已连续举行了4年,共妥善安置转业士官142名,其中安排事业编制岗位86名,进国有企业7名,政府财政支付工资的工勤辅助岗位28个,上上下下都比较满意。地处东部沿海,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如东县,为何能连续4年优待安置转业士官?这些转业士官到地方工作后的表现如何?安置过程中有什么矛盾和困难?近日,记者赶赴如东进行采访,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实践和思考。
双赢之喜——
珍惜岗位,履职尽责,转业士官素质过硬受欢迎
2015年7月,转业士官殷小明被如东县住建局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虽然殷小明在12年军旅生涯中多次立功受奖,但到地方工作获得的荣誉还是让他倍感欣慰。
像殷小明一样较快适应岗位、干出成绩的转业士官,在如东县并不鲜见。
转业士官杨晶于2012年12月到如东县大豫镇招商科上班,3年来,他先后参与引进了多个规模企业,经常加班加点为企业办理相关手续,领导同事都十分喜欢他。
士官唐未未转业后到了大豫镇环保科工作,科里领导介绍说,唐未未工作兢兢业业,特别是负责秸秆禁烧禁抛期间,坚持走村串户宣传政策,经常到田间地头巡检,做思想工作化解矛盾很有一套。
“转业士官大多是本乡本土的,能在家门口的政府单位上班,他们都很珍惜、也很自豪,工作踏实、上手也很快。”采访中,大豫镇党委书记周梁由衷称赞。周梁表示,最可贵的是这些转业士官党性觉悟高,组织纪律性好,工作执行力强,正是基层所缺的人才,将来稍加历练,能堪重用。
周梁的感受也印证了如东县民政局对2012、2013两年共47名安置士官工作情况的调查:34人被单位认为适应岗位能力强,26人已成为所在单位骨干,48人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的满意指数均达到100%。
转业士官的良好表现,展示了形象,赢得了口碑。调查显示,这个县已经接收转业士官的27个部门单位都同意继续接收,尤其基层镇(区)愿望比较强烈。
发展之忧——
期望较高,岗位有限,可持续安置之路不平坦
转业士官对安置工作的期望是什么?如东县民政局优抚安置科科长沈决心直言不讳——进有事业编制的党政机关单位。然而,近年来,县一级单位事业编制岗位紧张已是不争事实。
2012年是贯彻落实新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第一年,在如东县民政局和人武部积极推动下,县里想方设法挖掘潜力,将2011年12月退役的23名转业士官全部安置到了县级机关和镇(区)所属事业岗位。2013年,又接收安置了24名转业士官,这两年安置岗位的“含金量”也相对较高。
到了2014年,安置士官数量陡增到55名,比过去两年总和还要多。“每年拿出20个左右事业编制保障安置转业士官实属不易”,县委编制办领导告诉记者,在减编控编大背景下,“僧多粥少”的矛盾正日益凸显。
权衡之下,县里对安置政策进行了调整,把20名服役满16年的和荣立二等功的转业士官安排进事业编制岗位,其他服役满12年不满16年的安排到由财政支付工资的各类工勤辅助岗位,并在省定自主就业补助标准基础上,再增加50%,鼓励他们自主就业。
2014年的安置情况尽管与前两年有差距,但与周边其他县市相比,仍然算是不错的。令人担忧的是,如东县的做法能不能坚持下去?坚持下去,会不会打折扣?
实际上,社会上已经有了“杂音”。县人社局领导向记者坦言,根据上级要求,全县的事业编制要以2012的基数为准,只减不增,县里还要优先招录譬如港口建设、生态发展等急需专业的大学生,由于要预留给转业士官,类似文秘、会计等一般专业的大学生都不再招录,有的单位颇有微词。
不少相邻的市县也有抱怨。记者在南通市民政局了解到,在这些地区,政府拿出事业编制岗位的比例相对较小,“如东模式”一定程度造成了转业士官的互相攀比。
如东县经济相对欠发达,县属国有企业数量少、效益也不太好,部属、省属国有企业等安置指标由省市下拨,不少转业士官认为民营企业签工作合同不稳定,因此,他们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安置去向仍然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转业士官可持续安置之路确实考验定力和智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也有少数单位对接收转业士官持有偏见,还会找专业不对口或编制限制等理由搪塞,为维护政策严肃权威,如东县通过缓办或停办该单位的人事调动和录用审批等强力推进。
前景之思——
带着感情,加强统筹,齐心协力一定能安置好
2015年11月,民政部和军队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服役表现量化评分办法(试行)》,民政部、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接收安置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工作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提高安置质量的两项重大惠兵举措。
如东县委在议军会上及时组织传达学习,县委、县政府机关有关部门第一时间组织了专题学习,并迅即在接收安置工作中贯彻落实。据悉,2015年,共有37名符合安置条件的转业士官,根据新的评分办法积分排序选岗,19人安排进党政机关单位事业编制,7人安排在省市下拨的工商银行等部属或省属国有企业岗位,5人安排在财政支付工资的工勤辅助岗位,6人选择自主就业。
这几年,如东的转业士官安置工作已成为江苏省民政系统的一面旗帜。“转业士官在部队服役多年,他们在各自岗位上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妥善安置好他们的工作,作为县级党委和政府责无旁贷。”县委书记詹立风态度坚定,他同时表示,面对矛盾,不能仅有激情,还要有办法,如何进一步提高安置质量,如东县将在上级支持下继续千方百计地做好。
提高安置质量的出路在哪里?记者在如东县一边采访一边求教。
“如东县之所以能做好,最根本的还是他们始终带着感情在抓落实。”江苏省民政厅安置处处长夏春青告诉记者,从历史来看,2011年之前需要政府安置的退伍士兵较多,江苏全省每年约有1.5万余人,约占当年退伍士兵总数的50%,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政府确实难以承受。新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施行后,“四类人员”需要政府安排工作,江苏省每年需要安排的规模在1200人左右,占比4%,一下子下降这么多,各级党委和政府没有理由不安置好他们。
如东县委常委、人武部部长吴凤俊不无忧虑地说道,一些地方机构对转业士官接收安置有偏见,就在于这些单位没有认识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决心要把转业士官安置好,是因为转业士官在部队服役时间长、对国防贡献大,国家不会忘记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
针对2015年如东县有7名转业士官进了工商银行、江苏银行等国有企业,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后备力量参战支前教研室主任彭卫彬坦言,“开了个好头”,但国家层面还应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接收安置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推动力度,让国有企业为党委政府分担更多压力。
“中央和省市在给县级党委政府压担子的同时,也要统筹考虑、各负其责、为其减负。”江苏省军区司令部动员处处长左毅谈到,有的县(市)接收安置人数一年两三个,有的多达二三十个,不同区域的数量差别很大。《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明确提出,对安排退役士兵工作任务较重的县(市),可以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统筹安排。下一步,各地级市应加强统筹,必要时提高到省级层面统筹。
采访中,也有专家表示,随着改革强军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军队走职业化发展道路必将保留更多的优秀士官并由部队保障。同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涨船高”,转业士官分享到的红利也会越来越多。
“这难,那难,只要对国防建设有真感情,办法总比困难多。”结束对如东县转业士官安置工作调查后,记者心中顿时涌出这样的感觉。“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对于转业士官的安置,国家颁布了具体可操作的政策规定,关键是要抓好执行和落实。因此,只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增强国防意识,强化政策观念,党政部门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转业士官安置好,帮助他们迈上新征程,创造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