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网友《走读海南》 寻找海南鲜为人知的文化“真迹”
原标题: “走读海南”—— 因为他们爱海南
2013年9月,网友走读临高,拍摄草丛中的石刻。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各行各业,执着地干着别人眼中“匪夷所思”、“无法理解”的事儿。
他们业余时间不爱喝茶,不爱“打奖”(买私彩),不爱“宅”在舒适的空调房里,却偏爱走村串巷、跋山涉水,扛着相机,带着妻儿,去看那些杂草堆里毫不起眼的老房子、破石头、废水井、旧牌坊。
他们不是旅游团,也不是媒体记者,更不是专业的研究机构,两年多来,走遍了海南的十几个市县几百个村庄,在网上发布了20000多张图片,10000多个帖子,记录了50多期活动500多处人文古迹。他们拍摄的海南西部珍贵文化纪实影像,还曾被集中展出……
他们在天涯社区上有一个共同的网络家园——“走读海南”。
每到周末,热心的“走读海南”的活动组织者们就自发在网络论坛里发布活动召集帖。任何对海南本土文化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跟帖报名参加。他们常常设计有独特的文化线路,这些路线几乎都不是成熟的旅游路线,而往往是鲜为人知的文化“真迹”——那些真正残存着海南历史文化痕迹的地方。
一批来自民间的海南历史文化痴迷爱好者,在活动中担当起义务讲解员,向每次参加活动的人们分享他们熟知的文化故事。擅长摄影和写文章的人,则在活动结束后挑灯夜战,查资料,发帖子,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悟,把他们亲身体验过的这些历史遗迹和文化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没有人发工资和补助,甚至活动也是自费,他们依然乐此不疲。
从一二十人到上千人
他们把这叫做“走读”,他们曾说“走读,只有走读,才能去细细了解这座岛上每一寸土地上曾经和正在发生的故事,品味海南岛上这些人们的奋斗史。也许,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我们手中的镜头和文字去记录下来。一点一滴,汇流成溪!只有更深度的认识和了解这块土地,才会对这方热土爱的越深!”
他们自称为“草根”,从开始时的一二十人,到现在的上千人,他们当中有教师、有商人、有白领、有学生、有退休工、有候鸟族,年龄最大的七八十岁,年龄最小的只有几岁,每一个普通的“走读人”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个不平凡的走读故事。
“走读海南”活动最早的发起组织者叫“莫言”(网名“苴说”),一个海南本地人,他觉得海南的文化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尊重,不希望看见一些有价值的古迹等文化资源因为开发建设而被破坏,甚至消失。于是他把自己对海南文化的热爱投身到走读活动中。平时,他要为家庭生计奔波,但一到周末,就热火朝天地张罗走读海南,他的一股执着热忱吸引了一大批同样热爱海南的“民间高手”跟着他一起献身“走读”,而且他们这一热情就热了2年多。
不乏专业摄手和写手
一位人称“古水”(天涯网名“gushuifc”)的网友,是一个海南“古”迷,在参加走读之前,他就已经把海南的角角落落都快跑遍了。参加走读后他成了走读活动中的最重要的路线策划和讲解人之一,在人群中古水也是一个很好认的人,每次出去都要带着尺子和本子,看到古门、古桥、古井、古牌坊之类,都要上去量一量,记下来。他的这个业余爱好已经坚持了十多年。与古水一样,对海南文化同样痴迷的,还有“南檀子”、“紫竹清风”,“南檀子”的资料库用硬盘装起来有10个T,“紫竹清风”则是海南本土民俗文化的草根学者,他们被网友们称为“海南历史文化活字典”。
还有一大批勤奋又活跃的网络写手和摄手,如“自游人阿端”、“羚羊”、“玲子”、“老街斜阳”、“老老吴”、“白毛公”、“南沙贝贝”等等,每次活动结束后,回来写文章都已经是三更半夜了,但他们从不求回报。“历史的东西不能搞假,我们不仅仅要看,还要拍照片,写资料,让更多人真正地去关注、去了解我们的海南文化。”
风餐露宿的走读活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惬意。
有一次走读澄迈古村,当时有72个人参加,队伍中有6个6至9岁的小孩,年龄最大的72岁,在寻找一个瀑布的过程中,顶着烈日,冒着39摄氏度的高温,在几乎没有路的情况下爬山涉水。谈起这次走读的经历,队友们说:很累、很饿,但很值得!
2012年底“走读海南”活动组织第一次在外露营,在6个小时连续穿越完棋子湾之后,队友们露宿在海滩边,半夜突然刮风下雨,又冷又湿。参加这次活动的古水说,本来想体验一下夜宿海边沙滩的浪漫诗意,结果整夜没睡着,简直是受罪,但也是一次难得的生活体会。
上一页 | 1 2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