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粽”出“五儋花”

19.05.2016  11:26

粽子产业拓宽儋州群众致富路

贫困户“”出“五儋花

 

注册了公司,收获了订单,打响了品牌……24岁的儋州姑娘彭起桂做梦也想不到,出身贫困家庭的她,竟然摇身变成了一家粽子生产企业的总经理。这并非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童话,而是在儋州真实发生的励志故事。

  政企帮扶——穷困女孩变身公司法人

  近年来,儋州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将“儋州粽子”打造成为知名品牌,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儋州粽子已成长为令人瞩目的亿元产业。随着儋州粽子产业发展壮大,该市结合当前的扶贫工作,扶持贫困户通过参与粽子产业脱贫致富。彭起桂,就是这项工作的受益者之一。

  彭起桂是儋州市木棠镇禾丰村人,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全家的收入仅靠种少许甘蔗及打零工,一年的收入仅1000多元。因家里兄弟姐妹多,排行第三的彭起桂仅读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早早地就进城当保姆赚钱补贴家用。

  幸运的是,自小就很勤快的彭起桂早早地就跟大伯学会了包粽子。2006年左右,邻居尝到彭起桂包的粽子后,觉得很美味。一传十,十传百,彭起桂包的粽子在村里有了名气,每逢端午节,就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找她买粽子。

  由于没有起步资金,彭起桂多年来只是在家里包粽子,并没有真正做粽子这门生意。直到2014年,在儋州市有关领导的帮扶下,彭起桂和她的4个姐妹进了城,开始包粽子拿到市场上卖,赚到了一笔钱。

  2015年6月,在儋州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帮扶下,彭起桂筹集了5万元起步资金,注册了儋州禾丰五姐妹粽子有限公司,而她也成了公司的法人代表。“360平方米厂房、粽子生产设备、展示储存柜等,都是政府和爱心企业扶持的。”彭起桂说,如果没有各界的帮扶,她根本没有可能走到这一步。

  公司成立后,彭起桂注册了“五儋花”粽子商标。在政府部门和粽子行业协会的帮助下,她收获订单颇丰,短短半年便销出粽子4万多个。“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卖了近2万个,每天生产粽子500个左右,部分供应学校。”彭起桂说,由于刚刚起步,她当前更注重打品牌,利润空间还比较小。“政府和协会都很关照我,有顾客都往我这里带,有订单也尽量介绍给我。”彭起桂说。

  守望相助——

  贫困户携手同奔致富路

  身高1.5米,体重仅84斤,彭起桂看起来很瘦弱,但能吃苦耐劳,韧劲十足。公司开门营业不久,她的姐姐、妹妹因上学等种种原因离开了,“五儋花”仅剩下她这一朵。“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坚持做下去,否则对不起那些热心帮助我的人。”彭起桂说。

  姐妹们离开后,彭起桂的“禾丰五姐妹”又来了新力量——一批来自贫困之家的妇女。相同的命运,让她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每天早上六点多,彭起桂早早起床,和女工们一起包粽子、煮粽子,然后开着车四处送货。去年,她专门去考了驾驶证,并借来表哥的车送货。

  包括彭起桂在内,禾丰公司的员工全部来自贫困家庭,其中固定员工4名,临时工从三五人至数十人不等,既有扶贫部门介绍来的,也有彭起桂主动招揽的。“专招贫困户,一个带一个。”彭起桂说,她就是来自贫困家庭,希望能为贫困户做一点事,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据了解,禾丰公司的员工来自儋州市新州、排浦等地,多数家不在那大镇。为了方便女工生活,去年底彭起桂在公司旁边盖了面积200多平方米的铁皮房作为员工宿舍,无偿提供给女工居住。来自新州镇的贫困户谢琼丹就是受益者之一。

  谢琼丹原本没有工作,在家带孩子,家庭收入主要靠丈夫外出打零工,家庭年收入微薄。去年底,她在彭起桂的邀请下进入禾丰公司,跟着学包粽子,并将孩子带到那大上幼儿园,跟着住在公司宿舍里,赚钱和照顾孩子两不误。

  如今,谢琼丹的手艺越来越纯熟,一天最多可以包800个粽子。“我们领计件工资,每包一个粽子赚7毛钱。”谢琼丹说,随着端午节临近,她最近每天约包300个至400个粽子。“端午节前有望赚到1万元。”谢琼丹高兴地说。

  彭起桂说,随着儋州粽子的品牌越来越响亮,她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过了这个端午节,我们就可以真正实现脱贫啦!”儋州粽子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让彭起桂对自己的事业及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信心。

  儋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粽子产业投入低、见效快,像彭起桂这样靠做粽子脱贫致富的市民在儋州还有很多,而随着儋州粽子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为更多人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有利条件。

(白竹  张琳)

 

(本文摘自《海南日报》2016年05月19日 A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