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牢记总书记嘱托 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系列述评之二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 本报记者 周晓梦 陈雪怡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铿锵有力嘱托之声,在琼州大地回响。
4年间,这片热土牢记嘱托,一场广泛深刻、影响深远的变革已然开启。
这场变革,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自省自觉和敢闯敢试,让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绿色,更具活力。
今年4月,在和煦的春风中,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明确要“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新征程。
5个月后,9月22日,省委七届二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再次擂响海南生态文明前进的战鼓,铿锵回应着4年前那份深情嘱托。
鼓点激昂、步履不停,海南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根本遵循,将生态文明建设征程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推进——
一以贯之新发展理念,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海南担当的政治自觉和生态自觉,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保护生态资源并发挥最佳效益,让百姓共享资源红利,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海南在未来竞争中的制高点。
早一步行动就会拥有新引擎,深一步推进就会获取新优势。
海南,要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牢记嘱托,扛起生态使命
保护海南生态环境,不仅是海南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国家的需要。13亿中国人应该有环境优美、适宜度假的地方。海南的同志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习近平
那是个难忘的季节。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引用苏东坡的这三句诗夸赞海南的生态环境,称在海南可大口呼吸新鲜空气,“何其幸福”。
一如既往的蓝天,一如既往的阳光。
省委七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吹响了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号角。
集结在号角下,大海之南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4年前,在青山绿水和碧海蓝天的见证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海南生态环境,不仅是海南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国家的需要。13亿中国人应该有环境优美、适宜度假的地方。海南的同志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海南读懂了自己的重量,在青山绿水间的重量!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省,拥有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海南最大的本钱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和使命也在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历史经验,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刻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这是发展模式历史选择的十字路口——从世界的横轴上看,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发展老模式;从历史的纵轴上看,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大趋势,低碳、绿色、循环作为一个大方向,已不可阻挡。
并且,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紧盯不放,抓紧、紧抓。我们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竞争制高点中的优势和引擎;才能更清晰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关联发展模式、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意义所在;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的殷殷嘱托——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
前行之路,豁然开朗。
今年4月,省委书记刘赐贵所作的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
在省第七次党代会的会场外,群众和网友热议着会场上传出的“生态金句”——“让海南人民共享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福祉”“使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
之所以成为“金句”,是因为其背后清醒而直白的思维:海南好山好水,属于全民财富全民共享;海南独一无二,绝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
正确路径的选择,源于理念的高度。
从大海之南到高山峻岭,从城镇到乡村,从会议到考察,从国内到国外,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繁忙足迹中,总能找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邃思考和明确要求。
“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视察工作时说。
深邃的话语里,有着时代的风帆。
结束海南之行5个月后,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跨越经纬,这一阐述赢得了现场掌声无数。
扬帆向未来!海南紧紧抓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以此为树立生态文明观、引领海南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理论之基。
在《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中,提出了“五个坚持”的总体要求:
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倍加珍爱、精心呵护海南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形成绿色产业体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闯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始终做到保护和发展并举,任何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即使再多税收也坚决不上,防止急功近利,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最好的资源让广大人民共享,让绿水青山成为造福海南百姓的金山银山;坚持改革创新,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一字一句,都深深刻上“生态文明”的烙印,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指引海南发展迈向新境界。
这是决心,更是行动。
坚持“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干到底,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程,农村新建住房高度不超过椰子树,全面推行“湾长制”,永久停止中部生态核心区开发新建外销房地产项目,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在全文9000余字、共有30条要求举措的《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中,条条是真招、实招、狠招的行动要求,没有半句空话。
青山绿水,珍存永恒记忆和嘱托。
在海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产业体系还是空间格局,都将向着更绿色、更健康的道路前进——
“在海南即将迎来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积极回应全国人民对海南生态环境关切的重大举措,是着眼海南长远健康发展的战略安排。”
今年8月31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会议明确指出,要以严守生态底线作为全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牢固树立生态立省意识,精心呵护、倍加珍惜海南的绿水青山,让党中央放心,让全国人民放心。
“海南的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这是我们许下的承诺,庄重而美好。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海南一诺千金,不负使命。
完善制度,守好生态底线
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习近平
从高空上看,海南岛的轮廓如同一顶生态之帽,以1823公里的海岸为外沿,62%的森林覆盖率为内在,呈绿翠之形镶嵌在海面上,与湛蓝的海水交相辉映,溢满生命活力。
4年前,正是这片青山绿水和碧海蓝天,让习近平总书记留下深情嘱托: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方向在前,路在脚下。
2015年,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确定了生态保护和资源消耗的控制性目标,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其中,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33.5%,划定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8316.6平方公里,占海南岛近岸海域总面积35.1%。
这些数字,落在具体的地块上,就变成了一片苍翠林海、一段绵延海岸,或是一汪澄澈湖泊、一处水草摇曳的湿地,又或是一处动植物安心栖息的家园……这一切,都是海南的宝贵财富。
保护“财富”的红线划得定,更要守得住。
“保护好生态环境,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作出系统规范,不踩红线,不越‘雷区’。”在省委七届二次全会上,刘赐贵指出,我们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确定了生态保护和资源消耗的控制性目标,划定好耕地、林地、海域岸线、水系和湿地的红线,对哪些地方禁止开发、哪些地方限制开发、哪些地方鼓励开发,禁止什么、限制什么、鼓励什么,规划得十分具体。
去年,紧随红线的划定,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试点,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立法保护、管理目录、绩效考核、生态补偿和监管平台“4+1”制度创新,连续出台《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海南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开发建设管理目录》等配套管理规定,确保红线管理有法可依。
生态保护红线能不能守住,生态文明建设搞得好不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很重要。转变长期以来追求“GDP至上”的政绩观,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尤为重要。
结束海南视察工作不久,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树立新发展理念、转变政绩观,就要建立健全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中对此着墨颇多:“完善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办法……实行差别化的绩效评价考核。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海南以“绿色指挥棒”,从源头、制度层面为保护生态树立导向——转变政绩观,生态考核成“必答题”;保护好生态环境,也是政绩。
没有制度保障,绿色发展理念就是空中楼阁。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正是构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四梁八柱”中的一根“大梁”。
“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决不能为了一时的GDP、财政收入的增长,就不顾自然规律硬干蛮干,把环境搞坏了,就得不偿失。”9月22日,在参加省委七届二次全会时,省委副书记、省长沈晓明说。
这种以生态环境为第一主导思维的理念,不仅贯穿于全省的每一次重大决策和规划蓝图上,更体现在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和自我检查、自我加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视察时指出,中央要求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是希望你们闯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大家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采取更有力的举措,加快建设美丽海南。
“更高、更有力”,海南铭记在心,落实于行。
2015年,海南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行动,从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到土壤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林区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专项行动,再到整治违法建筑专项行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场场环境整治风暴在各地掀起。
面对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以“各司其职”的方式进行保护恢复,还是用更系统、更精细化的思维和行动进行综合治理、统筹保护?
海南给出的答案是后者。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行动提出要“三年攻坚、两年巩固”,到2020年城乡环境建设、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环境质量水平应达到的各项具体量化指标。
这是时间表,是目标要求:要让海南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并非只存于一时一地,而存于长久。
我省环境监管,逐步从“软约束”向“硬治理”转变,覆盖着山水林田湖草的方方面面。海南“最美资产”——海岸带,也同样被纳入专项整治范围。
2015年7月起,我省开展全岛海岸带专项整治行动,对全省12个沿海市县、1823公里海岸线200米范围海岸带进行“全面体检”和整改;坚持陆海统筹,制定海岸带管理实施细则及问责办法,划定海岸带生态保护红线,建立海岸带保护与开发长效机制。
山海不分家,这是共同体意识。要标本并治环境问题,就必须牢固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专门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4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又有进一步的扩展。在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时说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草,脉脉相依连。
海南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以贯之,遵循自然规律对生态环境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打通“关节”与“经脉”,以更高层面的协调机制,把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框架之中,以系统工程持续深入、长期推进。
结合实际,海南为自己“量身打造、自我加压”的一系列整治行动,收获了一组持续向好的数据——
过去的5年,我省空气优良率保持99%以上;森林覆盖率62.1%;全岛海岸带专项整治,查处805宗违法违规问题,收回岸线土地8765亩;单位GDP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双下降,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和94%;创建文明生态村4241个、覆盖率达8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实现省域全覆盖……
在这一份份颇具分量的成绩单后,我们已经看见,环境质量、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城镇、美丽乡村等词汇互相交织,互相促进。
海南的生态,有色彩,有热情,更有力量和恒心。
以民为本,共享生态福祉
综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
2017年元旦前夕,电视机前。
“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每条河流有‘河长’。我听到后就觉得很熟悉。” 家住澄迈县金江镇沟边村的王福程说,村边黄龙岭小溪岸堤旁,树着一块蓝底白字的牌子,上面写着“河长”的名字、联系电话、治理目标等信息,他路过经常能看到,因此倍感亲切。
“河长制”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实践。如今,全国既遍布很多志愿者担任的“小河长”,也有省长、市长担任的 “总河长”。
今年9月4日,在海口调研城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和重点河流整治情况时,作为全省总河长的刘赐贵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指示精神,从源头抓起,系统整治,统筹推进,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全面提升城市内河(湖)水体质量,不断提高河流治理水平。
海南水系丰盈,有河,也有海。保护好全省水环境,河湖有“河长”,海湾则有“湾长”。
今年,海口成为全国首批5个“湾长制”试点区域之一,率先迈出步伐。而下一步,海南将全面推行“湾长制”,对海湾治理负责人“亮身份”,推动监管责任落实、向公众公布信息、主动接受监督等机制的形成。
身处南海之滨,海洋是海南重要的生态元素,为守好这片海,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海洋生态管理,先后设立了一批海洋保护区,实施了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增殖放流、伏季休渔、陆源污染物监控治理等海洋环保工程,明确严守海岸带生态红线,使我省海洋生态环境持续保持全国一流。
在收获优良成绩单的同时,海南也定下了未来的“升级”目标——
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以上,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8%以上,主要河流湖库水质优良率不低于95%,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优良率不低于95%,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水平。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
精益求精,源于责任,也源于厚望。
今年9月10日,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结束进驻海南的督察工作,其中有一组特别的数据:督察组共交办海南的2300多件群众投诉件中,约有20%来自省外。
“这在其他省份是没有过的。”督察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海南的生态环境不仅本岛百姓关注,全国人民也给予关注。
巨大的关注,对海南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海南用一系列实际行动对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立行立改、标本兼治。
省情特殊,责任特殊。守护青山绿水,海南以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大胆实践——
2015年2月,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正式挂牌成立。和其他省份不同,我省强调“生态”二字,以单独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厅”凸显我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战略原则。
近年来,海南以生态检察为绿水青山罩上“保护网”,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恢复性司法保护机制,“打击与修复并重”,创新执法形式,既让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分子依法获罪,也让受损的生态环境同步得到修复。今年,海南省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当前全面开展公益诉讼工作的通知》,明确提起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要求突出办案重点,要坚持突出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
城市发展间,将生态理念和规划理念融会贯通,海口“双创”、三亚“双修”,两座城市一步一步找回独有的生态繁荣和城市特色,让生态美与人文美相得益彰。
去年5月,海南启动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石化化工、火电和造纸行业进行探索,对排污单位实行全过程“一证式”污染管控制度,为全国排污许可证制度试点改革 “探路”。今年4月,首张具有全国统一编码的排污许可证被海南收入囊中。
保护生态,有了“专属警察”。不久前,海南省公安厅旅游与环境资源警察总队挂牌成立。这支专业警察队伍的设立,旨在加大对涉及旅游、环境资源犯罪的打击力度,以维护我省旅游秩序和保护生态环境。
……
这一项项从点上突破、从而带动面上变化的措施,犹如令箭叠发,箭箭直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寓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的靶心。
2014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这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
铿锵之声,如在耳畔。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与科技范式等的系统性革命。
“综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海南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绿水青山,一样可以释放红利。海南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新机遇,凭借自然之色描绘出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
如何转?怎么变?
围绕优良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底气,海南将目光放在发展新兴工业和生态工业,引导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上,推广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个个寓于生态的发展机遇像前进的鼓点振奋人心。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国际旅游岛……一个个金字招牌让海南最强优势更加具有说服力。
数据见证变化。过去的5年,海南十二个重点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型产业加快增长,接待游客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2%和14.7%,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1.4%,占经济总量的53.7%、5年提高8.1个百分点。
重污染、高消耗项目被坚决“拒之门外”,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加速调整淘汰低端落后产业……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我省共否决项目500多个。
海南培育的“生态大树”,在琼州大地上持续不断进行“光合作用”、吐故纳新,吹拂开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清新之风,令人提神振气。
算绿色发展的综合账,还要加上好山好水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海南生活的群众心目中,生态渐渐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家住海口市美舍河畔的居民,在逐渐回归的花草和白鹭陪伴下,感受到诗意的栖居;而今年国庆期间,有500余名徒步爱好者,慕名齐聚美舍河畔,徒步健身看“醉美”海口的变化。
而得益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双修”工作的三亚,一直在发生着变化,抱坡岭等受损山体的“光头山”,重披“绿衣”,变身美丽花园,以浓浓绿意与城区内的湿地公园遥相呼应,给群众带来生态“福利”。
……
在越来越多人眼中,生态文明就是生态文化。当生态文化深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投入走向长久、持续和自觉。
面向未来,每滴微小的水珠,都将汇聚成绿色生活的大潮。在这过程中,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是践行者——
今年5月份,海口某度假酒店原计划进行“首届萤火虫主题园观赏活动”,安排放飞上万只萤火虫。但后来活动被林业等部门紧急叫停,原因是众多海口市民投诉指出,“萤火虫对环境要求高,放飞就是放死……该活动将造成萤火虫大量非正常死亡”。海口市政府了解情况后,多个职能部门迅速介入调查,查明萤火虫观赏活动主办方没有办理相关手续,不具备活动举办资格。
对小小萤火虫的关心,是人们对自己周围生态物种和自然环境的关切。而自然生态的幸福钥匙,就藏在人与自然和谐相互陪伴和守望中。
绿水青山就是百姓的金山银山。
今年7月,在央企助推“美好新海南”建设座谈会暨签约仪式上,刘赐贵一段掷地有声的话让不少与会者印象深刻:谋事干事要坚守生态底线,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上项目、扩投资;谋事干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让群众和投资者共享良好生态带来的红利,使绿水青山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谋事干事要用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者,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时隔2个月后,在省委七届二次全会上,关于百姓的金山银山的论述再次成为焦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用最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最好的投资者,让全省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共享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福祉,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什么是最好的投资者?最好的投资者既要看资金技术是否雄厚,也要看是否珍惜海南生态、能不能自觉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不能与百姓共享资源红利、能不能最大限度保护资源并发挥最佳效益。”
好山好水,不仅在无形中诉说着海南百姓的幸福生活,更诉说着海南百姓的美好未来。
上下同欲者胜。倍加珍爱、精心呵护,海南时刻铭记;为人民群众守护青山绿水,海南使命光荣;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海南蓄力前行!
(本报海口10月10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