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成电信诈骗受害“重灾区” 警方:打击电信诈骗 必须多管齐下
近日,农行琼海市支行员工向学生和家长传授防范银行卡诈骗常识。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 本报记者 良子
8月28日上午,随着最后一名嫌疑人自首,备受关注的徐玉玉案的6名嫌疑人全部落网。记者了解到,类似案件在我省也有发生。
8月6日,琼海准大学生小利接到陌生电话,对方称是“教育局”的要给小利发放生活费,信以为真的小利按要求将24886元学费汇到对方所提供的账户上……据悉,小利被骗走的钱中有17231元是爱心捐款。幸运的是,小利学费被骗之事经媒体报道后,爱心人纷纷为小利捐款,目前小利上大学的学费及生活费已经解决了。
记者从琼海有关部门获悉,在8月6日那天,琼海市包括小利在内共有5名贫困高考生接到同一个诈骗电话。当天,除了小利被骗外,另一位黎姓同学也差点把银行卡上的几千元学费转给骗子了。据了解,这5名贫困高考生的信息是某单位因业务程序需向社会公示,怀疑骗子就是利用这个信息在当天用同一个手机分别拨打5名贫困学生的联系电话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为何盯上这些贫困准大学生呢?省公安厅刑警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准大学生高中阶段生活很简单,主要是学习备战高考,没有社会经验、思想单纯,安全防范意识相对薄弱,一但碰到电信诈骗,辨别能力较弱,很容易上当受骗。不法分子也就是看准了这些学生的特点才实施诈骗。
该负责人称,徐玉玉及小利等人之所以被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们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对方知道你的姓名、身份证号、哪学校毕业,考的哪所大学。正因为有个人信息售卖产业链,电信诈骗从过去的“撒网式”诈骗,变成了“精准化”锁定。这种靶向性更强的行骗手段,成功概率更高。
该负责人表示,“仅靠公安机关一家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必须堵塞银行、电信部门监管漏洞,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源头治理格局。”该负责人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们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识别意识和防范能力,高校可联合办案机关,开展多种形式的防骗警示教育,向大学生讲解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的方法,以及一些发案率较高的电信诈骗类型、特征及避免上当受骗的技巧。 (本报海口8月28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