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求表扬”走向另一种极端

19.02.2016  12:08

  求求你,表扬我……2月16日,媒体接到一张姓男子的电话,在电话中,他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说了出来,希望媒体能报道。该男子是吉林长春烧烤店老板张金彪,8年来捐资助学近20万元。他说,“求表扬”不是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而是要通过表扬来感染其他人去做好事。 (2月18日《新文化报》)

  张金彪捐资助学的爱心以及“求表扬”的率真与勇气,令人感动和钦佩。但舆论一片叫好声还是令人感到一丝异样。搜狐网的调查显示,八成网友认可其做法,认为公民做了好事就应大肆宣传,否则公益的积极性将受打击。做好事“不留名”的时代已过去,“求表扬”的时代已到来。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值得警惕。

  不得不说,舆论生态缺乏一种理性精神。高调的陈光标饱受争议,甚至被贴上了“中国暴力慈善第一人”的标签,而张金彪的“求表扬”却赢得好评如潮,如果张金彪日后坐大成了陈光标式慈善人物,舆论又该如何?在慈善事业上,苛求大人物、同情小人物,动辄道德绑架,并非社会真正需要的理性舆论。

  现实中,向名人、富人逼捐并非个别现象,把慈善当成一门生意者也大有人在。前者违背慈善的自愿原则,而后者的危害更甚。如果“求表扬”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那么慈善事业就存在沦为商业道具的危险。

  值得追问的是,大肆宣传好人好事真能激发慈善积极性吗?未必。我们缺的是公开、透明、有公信力的慈善组织,以及健全、规范、高效的慈善机制。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慈善事业就能迎来春天。

  面对“求表扬”,我们应保持一份理性,别急着为其善良的目的叫好,更要对极端思维保持一份警惕,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足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