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符号成新世代社交主流语言

25.11.2015  19:51

  中新网11月25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25日刊文称,牛津字典2015宣布的年度之字(Word of the Year),选出一个“喜极而泣”表情符号(emoji)为代表字,直接反映新世代沟通中社交主流语言与情绪特点。这个符号,并不会出现在牛津“”典中,但却能反射这历史悠久的文字载具,也不得不向“新媒体”致敬或妥协。

  文章摘编如下:

  社群世界,聚集世人发想舞台,《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脸书社群的链接密度,平均只要透过4.74人就会连上关系;而“六度分隔理论”研究指出,你和全世界任何一个人的“间隔关系”都不会超过6个人,最多只要透过6个人,就可以连结到全世界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表情和贴图,就是这种社群回路中最常用的沟通思维。脸书对话中表情增添“”果,或是起床睡觉,Line社团朋友常收到相同与类似的早晚安贴图,传递简单的影像问候。

  从社群符号互动论的角度,低头族传播是一连串不断的对话,在简单甚至错字与火星文沟通中,达成观察、诠释和反应回馈,同时也创造新意义,而这些图案表情是集体使用人涉入的诠释方式,因面部表情容易被理解,“: )”早成为email时的沟通助力,而“喜极而泣emoji”更是社群世界最好的微笑符号效果。

  然而,法国哲学家布什亚曾用信息流变中所呈现“相同者”现象,诉说广泛的通讯传播和过度信息,威胁到人体免疫力,进而造成使用人拒绝或排斥问题。过于简化的表情,没有前后“感情上”文字的脉络,处处是符号,变成没有符号的功能。

  更因为沟通年纪提早符号化,让学生丧失透过语言表达想法的线性能力,原创与自制表情,复制拼贴他人贴图,简单实行于计算机通信中介传播,当朋友亲人的情绪变得“卷标化和图像感”时,人与人的情感连结势必变得疏离。

  人的距离因line虚拟链路,越来越近,现代人爱分享转发信息给社群,原本一则简单的“弱连结”,变成“强链接”扩散讯息。重复性、反复化、虚假制造的Line贴文一再出现,这是新媒体所造成的现象,讯息量虽多,却因为信息设计者,利用突出标题、诱人影像,制造“内容农场”的抓住点击的诱惑,先拉住你进入农场再说,等到你被骗时,它已经获得点选的大数据“次数”广告量。

  德国哲学家麦克斯‧本斯曾说现代的“信息美学”,是计算机网络将数字、文字、声音、影像所创造大量“共同感觉”,而透过这些表情、贴图以及点滑数据,让“数据可视化”操控人生的强烈感官,挥之不去。( 赵哲圣)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