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血的生命之旅 探访海口街头流动献血车
原标题:一袋血的生命之旅
福建一名五岁女童疑似因在医院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引起社会对用血安全的关注,记者探访海口街头流动献血车,见证采集到入库全过程
合格的血浆被送入血库 单正党/图
日前,央视新闻关注了福建一名五岁女童疑似因在医院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事件,一时间关于用血安全的问题也引起了市民的关注。那么,血液从采集到用于临床,需要经历怎样一个过程呢?采集到的血液又需要通过哪些检测呢?对此,记者昨日从海口街头献血点到海南省血液中心,实地了解了一名普通献血者所捐献的血液从采集到能够使用需要走过的“旅程”。
10:30
采血车:
一志愿者冒雨前来献血
1月12日上午9时左右,连接上电源,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后,海口市明珠广场前的献血车又开始了一天的血液采集工作。由于当日是工作日,适逢阴冷的天气外加小雨,工作人员估计献血者可能不会很多。
上午10时30分左右,年轻小伙小赵(化名)来到了献血车内。表达了献血意愿后,他掏出身份证,开始填写相关登记表。随后,工作人员在他手指上取了两滴血做乙肝和血型的快速检测,并做了一些简单的询问和体检,结果显示符合献血要求。“是O型,也吃过早饭了,可以献血了。”工作人员说。准备工作后,便在小赵的右臂系上了压脉带,用酒精消毒后将针管插进了小赵的血管里。工作人员告诉小赵,献血时要有规律地做松拳握拳动作,间隔大约10秒一次,以促进血液流速。
大约几分钟后,小赵完成了这次献血,工作人员将针拔出,200毫升血液此时已经全部流进了血袋。接下来,工作人员用止血钳拔掉连着血袋的针头,在血袋和针头间的软管封合,这是留作后续检验用的血样。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在小赵的血袋和血样上分别贴上一套对应的条形码标识。完成这一切,这袋刚刚采集到的血被放进冰箱保存。
当天中午,省血液中心的血液车开到全市各献血点,将采集的血液运往血液中心。
14:00
成分科:
血液分离成血浆和红细胞
12日14时,送血车将小赵的血液送到了海南省血液中心。
完成交接后,供血科工作人员扫描血袋“身上”的条形码,将小赵的血型、血量等信息录入电脑。“这其实就是每个血样的身份证,具有唯一性,可以保证50年不重复。”随后,小赵的血液将发往成分科进行分离,同时把对应的待检血样发往检验科检验。
在成分科,工作人员将采集的血液进行分离。一袋全血经过离心机的操作后,分离成不同成分的血制品。
“什么病需要用什么血液成分,我们就在这进行分离。”成分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成分科将把采集到的血液分离成悬浮红细胞和血浆。和其他采集到的血液一样,小赵的血液被分离成了血浆和悬浮红细胞。工作人员将血浆放入了另一个袋子,冰冻保存,以备用于特殊病人的治疗。
完成血浆和红细胞的分离,工作人员还将对血浆进行灭活。“灭活操作可以杀死血浆中的致病病菌,使得病人在使用血浆时不会有被感染的风险。”但值得一提的是,以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做到血球灭活。
上一页 | 1 2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