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疲软扶持预期落空 海南特色小吃需探索“旅游+符号”路径
椰风海韵,是很多游客心中对海南最为鲜明的符号。而相比独树一帜的风景,海南特色小吃就像是一片尚未被开发的蓝海,如何让游客对其流连忘返,在心中烙下深刻印象,正是所有致力于发展海南特色小吃的人士们所共同研究的命题。
目前,海南在政策方面相对疲软,预期的扶持也频频落空,使得海南粉等本地特色小吃的产业化多被外界看空。有市场观察人士提出,海南特色小吃需要树立一个统一的标志性符号来引领全行业的发展,同时还应积极用上旅游产业的发展动能,实现餐饮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快速走上产业化发展的大道通途。
海南粉(网络图片)
现状 海南粉10年前引起关注
海南粉品牌化发展的尝试不是这两年才开始的。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0年,致公党海南省委员会就已经向海南省政协提案,建议打造海南粉“非遗”品牌,提升海南旅游文化品位,其中便着重提及了海南粉的市场价值以及制作工艺标准化的必要性。
当时的省工商部门(现为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答复称,将计划引导行业协会等相关组织向国家工商总局(现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海南粉文字及图形的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以便于海南粉品牌的打造和管理,形成拳头商品和规模经济效益。同时,还将指导申请人制定《“海南粉”集体商标使用管理规则》,促进海南粉生产,维护和提高“海南粉”集体商标或者证明商标在国内外市场的声誉。但这一计划,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成行。
2018年,海南启动首批海南老字号认定活动,再度引起了省内海南粉产业人士的关注。然而由于没有符合相关评审标准的海南粉“老字号”,最终没有海南粉生产企业得到认定,得不到相应的扶持。
预期的政策措施频频落空,也让部分市场从业人士略感悲观。“作为企业,要做的肯定是市场,不可能把希望依托于政府,所以说我们把大量的精力用来做品牌和产品。”特色海南粉易小满品牌负责人李辰说。
不只是海南粉,诸多海南特色小吃也面临着这种问题。海南省酒店与餐饮协会一会员单位负责人王先生直言,目前海南多数市县还是停留在建美食街、商业街,开展名菜、名点、名厨评选,以及举办风情节、美食节等活动的阶段,这些活动虽然为海南的美食文化夯实了基础,但是多数属于商业性质,对小吃乃至某个单品小吃的推广度并不明显。
建议 企业和行业协会应出力加码
在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看来,海南粉等海南地方特色小吃的产业化之路还没有到政府该真正“出手”的时候。他认为,现在的海南粉还处在非常初期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而在市场体制中,企业和行业协会还是应该进一步出力加码。
“首先应该摆正海南粉的市场定位,在真正开拓市场前,必须在产品生产工艺的标准化上面下硬功夫。”他的观点与致公党海南省委员会的提案一致:生产企业及行业协会必须把海南粉的各类食材在各环节的生产工艺标准进行规范化,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后,着手进行品牌的打造和标识的确定。
宋向清提出,海南粉应该进行统一的形象打造,要有一致的标志性符号,零散的海南粉经营企业及商家只要能够按照此前已经制定好的海南粉生产工艺流程来生产及销售海南粉,就可以免费使用这一品牌形象及符号,共同营造壮大这一规范化的品牌。
“当形成了一定规模后,就可以开始引入资本,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牵头,通过如公开招标的形式募集具有实力的经营团队为海南粉进行资本推广及管理,授权其通过连锁店模式等进行品牌运营,不断开拓市场。”宋向清说,“到产业基本成型时,政府需要站出来,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通过公关、站台等形式的宣传,为海南粉烧上‘最后一把火’,做最后的助推者。”
探索 争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据了解,目前海南市县已经开始了推进特色小吃发展的尝试。去年8月,儋州市政府出台了《扶持特色产品和特色小吃专营店奖励暂行办法》,对在国内各大型旅游景区及儋州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认可的部分景区及超市开设儋州特色产品和小吃专柜的,也将按照标准予以奖励。
儋州此举旨在推动儋州市特色产品和特色小吃规模化和标准化以及品牌化发展,加强特色产品和特色小吃与市场的对接。在业界看来,鼓励对景点景区进行设点覆盖,也是力求让特色小吃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的具体体现。
“如何把海南的这些饮食文化搭配到旅游产业发展上,形成文化理念的输入和品牌IP的建设,打造一个大的品牌产业链,应该是政府相关部门着手去关注的事。”李辰说。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有关部门可将一些具有真正民间手艺、经营环境较好的海南粉经营门店作为“形象店”进行包装宣发,组织来海南的游客到此品尝本土小吃。
当真正地把海南旅游放到国际平台上,把餐饮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将特色海鲜美食与包括海南粉在内的浓郁乡情风味小吃组合起来,既可提升海南的旅游文化品位,亦可原汁原味地立体化地表现出海南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土壤,实现产业间的互相促进。
椰时评
破解品牌化发展困境 让“海南小吃”风靡全球
寇振宁
海南粉、清补凉、椰子鸡、文昌鸡……海南特色小吃丰富多样。然而,相比螺蛳粉等小吃的火爆,海南特色小吃知名度和辨识度还不足,产业基础尚薄弱,价值被大大地低估。
我们知道,海南特色小吃虽丰富多样,且口味令人回味无穷,颇受游客喜爱,与那些风靡全国的“爆款”产品相比,口感质量都不遑多让,却依然藏在深闺无人识,这不免令人感到遗憾。细究起来,造成品牌知名度低的原因不外乎这几点:
文化包装欠缺。纵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等特色小吃,之所以能享誉全球,其背后是文化元素的不断积淀和文化内涵的充分凸显。海南特色小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一款特色小吃背后其实都有可以挖掘的故事和可以打上的文化烙印。从现实看,海南特色小吃少有与本地文化结合,更遑论凸显海南历史文化内涵。
产业基础薄弱。海南工业起步晚、底子薄,尤其是和特色小吃配套的工业基础薄弱,还无法满足走品牌化路线的需要。比如报道中提到的海南做米粉的厂家不多,要么技术达不到,要么卫生条件达不到,这极大地制约了企业打响品牌的努力,因为技术条件达不到,生产加工不得不转移省外,这又无形中加重了品牌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成本。
行业标准不够。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应按所生产食品的类别相应的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产品才能合法上市销售。尽管按照有关规定,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但现实是,海南特色小吃尚没有国标,没有合法身份,这也严重制约了特色小吃走出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