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呼唤供给侧改革

14.04.2016  10:39

  “猪肉价格启动飞行模式”、“别说猪肉,我连青菜都吃得肉疼”、“下馆子吃饭,葱蒜炒肉这样的菜已成豪华顶配”……春节过后,猪肉和蔬菜价格频频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最贵肉菜季”大众观感: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3%,其中鲜菜价格上涨35.8%,影响CPI上涨约0.9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28.4%,影响CPI上涨约0.64个百分点。

  “菜篮子”价格涨势凶猛,既有天气、季节和周期性的原因,也有被市场制度缺陷放大的因素。比如,前几年生猪养殖长期亏损,能繁母猪存栏量急跌,造成现在的生猪价格上涨,可以视为周期性的市场自我修复。比如,当前正处“春淡”时期,蔬菜供应本来就整体偏紧,加上春节前后遇到罕见的“霸王级”寒潮,造成南方产区蔬菜大量减产,供需矛盾也就更加凸显。

  “菜篮子”价格周期性的暴涨暴跌,从深层次观察,也会发现供给的脆弱性,可以归结为供给的结构性失衡。与以农户为主养殖种植的生产方式相对应的,是城市大规模集约化的消费模式,而流通环节的供给制度仍无法稳定、高效地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对接。据海南省工商局提供的2月17日的进岛大白菜价格样本显示,一车21吨的净菜,从湖北省广华县菜地地头收购,经长途运输、一级批发、二级批发,抵达零售末端的农贸市场,“身价”高涨约220%;流通环节产生的成本占到最终价格的70%左右。

  “菜篮子”一头连结着农民,另一头连结着市民,两头都是不折不扣的民生课题;既不能菜贱伤农,也不能菜贵伤民,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农产品(13.39,0.37,2.84%)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按照‘突出重点、有保有放’原则,立足我国国情,对不同品种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也就是说,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决定价格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放任自流;适当适度干预,是使市场正常发挥决定价格的作用,而不是替代市场的作用。

  “菜篮子”从生产到流通的结构性失衡,有待地方政府从供给侧入手,启动市场制度的新一轮改革。比如,以“大生产、大流通”为目标,推动农产品生产组织结构的专业化、规模化;打通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提高产销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又比如,健全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机制,针对灾害性天气提前做好预案,合理调整生产、调度供应,尽可能减少市场的周期性波动。

  “菜篮子”的流通链条过长、环节过多,是放大肉菜等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强化供给脆弱性的主要原因。有业者就认为,目前的蔬菜批发交易方式仍很落后,“缺少自动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采购、加工分拣、批发销售的一整套程序。环节多、效率低推高了成本”。供给侧改革可着重于改善流通设施,降低储藏和流通成本,同时引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推动农户与超市的“农超对接”等等。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求切实保障常年菜地保有量、重要蔬菜产品自给率和蔬菜产品质量合格率的稳定。“菜篮子”正呼唤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市长们不能缺席。(伊歌)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