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浓荫更护花
海南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成立3年间,帮助众多失依少年重返校园
莫道桑榆晚 浓荫更护花
■ 本报记者 陈蔚林
一张小小的信笺上,稚嫩的笔尖写下:感谢您对我的关爱和帮助……
今天上午,全省关工委关爱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定安举行。定安县龙河中学学生陈仪一早从龙河镇赶到定城镇,想向两年来一直资助她的省关工委关爱工作团副团长、现年85岁的离休干部陈永韬亲口说声“感谢”。
2012年6月,海南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正式成立,即时发动各级关工委实施“关爱失依少年助学行动”,截至目前,该项行动已经形成覆盖全省的关爱助学系统,全省数千名“五老”(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走村入户,为我省失依少年重返校园带去希望。
求知的眼神令人心酸
时隔3年,澄迈县关工委主任王启强谈到第一次探望澄迈县加巨村王雪莲一家时的场景,65岁的他红了双眼:“孩子哭着说,‘求爷爷救救我’,现在想起来还想流泪。”
王雪莲时年13岁,却只在一所乡村小学读到三年级。她的父亲数年前病逝,给她留下的是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眼疾久治不愈的奶奶以及3个嗷嗷待哺的弟妹。如今,在澄迈县关工委和关爱团的帮助下,王家姐弟几人纷纷入学接受教育。
王家姐弟在我省并非特例。据各级关工委调研统计,全省失去家庭经济依靠的失依少年多达6000余人,其中三分之一正处于学龄时期的少年儿童急需资助。海南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决定将资助失依少年作为工作重点,这一善举延续至今。
“蹒跚”的脚步遍布全省
“谁考得好就资助谁,很容易;谁家里穷就资助谁,却很难。”正如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省关工委关爱工作团团长、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理事长曾广河所言,要查实失依少年人数、建立信息数据库并非易事,于是,我省数千名“五老”不辞辛劳,志愿担负起筹建组织、筹资管理、助学运作等具体工作。
去年辞世的澄迈县关工委原副主任王川吉,就是倒在了筹建基金会的工作岗位上。时年62岁的他留给社会的最后一份馈赠,是一本厚达百余页的册子,记载着945名失依少年的情况。
各级关工委还发挥“五老”有威望、有号召力的优势,动员爱心企业和人士参与行动——香港企业家李玉爱投资200万元设立关爱助学基金,4年资助67名贫困生走进大学;万宁企业家叶茂在家乡设立德钦助学金,仅去年就捐资9.8万元为28名考上初中和高中的贫困生解燃眉之急;获评“中国好人榜人物”、“全国‘希望工程’20年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的定安县关工委关爱工作团副团长曹绍烈,14年捐出17万元资助38名贫困生,每月捐款占到其退休金的60%以上。
爱心善举薪火相传
临别前,今年已经向陈仪捐助2000元钱的陈永韬,又往她的手里塞了500元:“给自己买点有营养的东西吃。”陈仪说不出话,咬着唇不让眼泪夺眶而出。
感恩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如今许多已经长出繁茂的枝叶。文昌市有5名受助学生已经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领到工资后立即携手向该市关工委福利会捐款7000元,将爱心善举薪火相传。
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英豪在会上呼吁也是承诺:“广大‘五老’一定要把这一助学品牌做好、做实,发挥‘余热’托起祖国的‘朝阳’。”(本报定城8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