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后种族社会”的政治神话
中新网8月25日电 台湾《联合报》25日刊文称,奥巴马在2008年当选总统时,由于他是第一位非洲裔的美国总统,而非洲裔在美国人口的比例不过13%,但他却能获得过半数的支持,因此有观察家认为,美国终于跨过了种族的藩篱,进入后种族社会,如同马丁路德金恩博士在“我有一个梦”的演说中所期待的,这是一个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做为评量人标准的“色盲”(color-blind)社会。
文章摘编如下:
奥巴马个人的崛起,则是和他2004年在民主党全国党代表大会的主题演说有关,在演说中他指出“美国不是黑人及白人的美国,或是拉丁裔及亚裔的美国,它是美利坚合众(团结)共和国”(There is not a black America and white America and Latino America and Asian America - there'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很明显地,奥巴马想要塑造的是即使在民族大熔炉的美国,不同的种族仍然能够团结合一。
然而,在他当选总统六年后的今天,随着密苏里州佛格森市发生非洲裔青年遭白人警察枪杀死亡,引发大规模的示威抗议,甚至迫使州长调动国民军进驻以维持治安,我们不禁要问,美国的后种族社会及所蕴含的“色盲”现象,难道只是奥巴马当选所引发的政治神话而已?
在奥巴马期间,除了本月发生的布朗遭枪杀案外,另外还有几个同样引发争议的与种族有关的执法过当事件。比较著名的是两年前在佛罗里达州非裔青少年马丁因“行迹可疑”,与小区巡守员发生冲突,而被枪杀身亡,引发抗议,甚至奥巴马总统也表示他自己也很有可能是马丁。
另外,就在布朗案件发生前不到一个月,纽约市一名患有气喘的非洲裔中年男子嘉纳,在排除别人打架纠纷后,竟然被警方盯上,遭锁喉至死,警方执法过当,同样也引发愤怒与抗议。
在布朗、马丁和嘉纳的三案中,被害者的家属及抗议人士都怀疑警方和巡守员对非洲裔青年存有刻板印象,认为他们不是帮派分子,就是无所事事,不是在吸毒贩毒,就在偷窃行抢,因而在“执法”过程中,使用“种族定性”(racial profiling)的办案方式,将他们先视为嫌犯,可提高查缉效率。
举例来说,一个金发白人女孩开一部高级跑车,代表她来自富裕的家庭,但若是一个年轻黑人开同样的车就有可能遭到拦检,因为执法人员会认为他若不是偷了这车,就可能是毒枭,才可能有钱买这样的名车。奥巴马自己也有类似的经验,他年轻刚入社会时,曾在餐厅外等人,有白人问都不问就将钥匙扔给他,因为他们将他视为泊车小弟。
除了刻板印象及种族定性等带有歧视的态度和成见外,另一个问题则是族群间的互信不足。就以此次事件发生的佛格森市来说,近三万的居民有六成七是非洲裔,但53位警察中,50位是白人,6位市议员中,仅一位是黑人,显然非洲裔的代表性严重不足。代表性不足有可能和歧视有关,也有可能因非洲裔长期受到歧视造成他们在教育和就业机会方面的弱势,但追根究柢,还是和种族歧视脱不了关系。
美国在1960年代的民权法案已严禁种族歧视,但那仅是公部门的部分,法律很难规范或改变人内心的想法。当种族发生冲突时,无论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警察,或是自认可径行执法的巡守员(事实上是没有公权力的一般上班族),他们仍有可能回归那个未经掩饰的偏执态度及看法。所谓的后种族及色盲的社会,不过是政治神话而已。(严震生)
延伸阅读:国新办:种族歧视成美国价值观无法抹去的表征符号
中国发表美国人权纪录 指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