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非遗“回归”:羊山民众“以老带新”传承麒麟舞

16.06.2014  12:27

  海口网6月16日消息 (海口晚报记者 陈小萍)在海口羊山地区永兴镇,有一种古朴豪迈的麒麟舞,自明朝中叶随迁琼始祖传入。数百年来,羊山地区村民世代沿袭,并不断渗入本土文化,成了当地春节、元宵、公期、婆期等盛大庆典、宗祠祭祀的一项文化内容,也成为了我市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加剧,一直深受羊山地区民众喜爱的麒麟舞也遭遇了逐渐消亡的困境。几经风雨,依靠政府部门的扶持、传承人的喜爱和付出,海南麒麟舞正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源自尊贵 扎根乡土

  “奉了玉帝向咳世界,啊何咳,我是开科送麟来,送麟来……”6月12日下午18时许,海口市永兴镇昌儒村的一块小空地,在一位瘦黑老人的说唱中,数名小学生或扮成元帅、或扮成土地公,带领着天兵有模有样地跳起了麒麟舞。

  老人叫做吴清河,今年60岁,是麒麟舞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每周五、周六的下午,他都会抽出时间培养新一代“麒麟舞者”。

  麒麟舞是模仿麒麟的形象神态以烘托气氛、宣染情境的庆典性舞蹈,始于中原地区。其舞地位尊贵、格调高雅,早先只在达官贵人、富商显宦的小范围中流传。后来,中原战乱,难民南逃,这种舞蹈便随着迁琼始祖传入海南,在海口市羊山地区的古村山寨落地生根。

  吴清河告诉记者,麒麟舞自传入羊山地区后,村民世代沿袭,并不断渗入本土文化,“在麒麟舞鼎盛时期,全岛各地都有过麒麟舞队,仅我们昌儒村就有三支麒麟舞队”。

  遭遇困境,一枝“”秀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加剧,乡土文化、传统艺术的萎缩程度也在加快,文化遗产的消亡速度也在加剧。同样,麒麟舞的表演区域也在逐渐缩小,传承艺人也在逐年减少。

  从三、四岁开始接触麒麟舞,今年47岁的麒麟舞传承人吴钟福已经记不清自己看过或演过多少场了。“夜幕降临时,灯火通明,麒麟狂舞,整个村子都会沸腾起来。”他说,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每逢节庆日,村里总是很热闹,成为集体的狂欢,“这样的情景已经几十年没见过了,留在了我永不褪色的记忆里。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麒麟舞演出的市场越来越小,只有过春节和一些开工庆典的时候才受邀演出。吴钟福告诉记者,麒麟舞队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演出的“红包”,一次演出大概收入是3000至6000元不等。由于经济来源不固定,演出费用也不高,学习和表演麒麟舞的人越来越少。

  “在2012年之前,全市保留下来且能够登台演出的仅剩一支队伍,就是昌儒村麒麟舞队。”吴钟福告诉记者,那时昌儒村麒麟舞队属于“散状”存在,只有有演出机会时,队里的10多名队员才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