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七坊:小扫把里的脱贫大智慧
盛夏的七月,骄阳似火。
临近中午时分,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南洋村三队
村头近百年的老树下,
刚刚收割胶水回来的妇女们三五成群,
嘴上唠着家常有说有笑,
而手里正在忙碌着:
有人负责把竹子劈开三五段、
有人负责把劈开的竹子修成细条,
有人把细竹条捆绑制作成扫把。
大家分工有序、通力合作。
在她们的周围还有一群各家
放假回来的孩子正在你追我赶,
相互嬉戏打闹,
一番好不热闹的景象。
▲七坊镇南洋村三队的妇女们正围坐在酸豆树下编织扫把
“这是我们村的竹编产业,也是重要的扶贫产业,现在共有41户家庭在编织而且多数是脱贫户,一天下来每个人能编4到5把扫把哩,卖6块钱一把,闲暇时间能增加不错的收入。”南洋三队脱贫户麦亚翁高兴地告诉记者,早上收割要胶水后在家闲着也是闲着,现在村里有了这个新产业,更多的时间可以用起来创收了。
近年来,白沙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和“四爱”活动,各村各户的清洁卫生都需要这样竹制耐用的扫把进行清扫,市场需求量大。七坊镇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充分结合南洋村竹林多、竹子质量好的优势,在南洋三队发展竹编产业,把劳作之余的妇女同志们聚集起来,从事竹编工作,把编织好的扫把推向市场。
据南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亚起介绍,南洋村群众一直以来都有种竹子的传统,目前南洋村共有竹林100多亩,年产量6万根左右。过去竹子主要卖给芭蕉农和建筑商,用于芭蕉树固定和搭建分站脚手架,一根竹子出售2到3块钱,年产值不到20万元。而如今用来制作竹扫把,一根成材的竹子能够制作出8至11把,一把扫把市场价6块钱,经过加工使竹子直接实现了几十倍的增值。
▲南洋村共有竹林100多亩,年产量6万根左右。
除了实现竹子增值,竹编产业也慢慢提高了当地贫困家庭投身脱贫事业的参与度。现在不仅仅是南洋村,扫把产业已经成为了七坊的一个重要扶贫产业之一,众多家庭纷纷加入到扫把产业当中,特别是刚刚实现脱贫的家庭。
“大家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加工,把我们的扫把编织得更好,卖得更远,创造更多的收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高地村的竹编生产基地里,带头人陆纪成正在指导着本地的群众认真地生产着竹编产品。
▲陆纪成正在指导工人们生产竹编产品
“白沙甚至全省的竹编制品几乎都是从广西等地采购,作为消耗品市场需求量大,但目前全省都没有一个生产基地,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产业,他还能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实现脱贫致富。”说起当初为什么投入到竹编产业中来陆纪成告诉记者,现在,基地在七坊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以“政府+公司+农户”的模式壮大七坊竹编产业。
为了进一步扩大竹编产品的生产速度和产品种类,竹编基地既把加工出来的竹丝分发给需要的农户进行进一步制作,自己的工厂里也招聘大量的贫困户进行生产。
“原来家庭收入来源少,现在我在厂里工作一个月能赚到2000来块呢,而且上班地点就在家门口,真是再好不过了。”七坊镇高地村前年刚刚实现脱贫的符永美说道。
现在基地不仅可以生产竹扫,还能生产芒花扫、竹耙和竹筐等制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基地已经生产了34000多把竹扫把,仅在基地里务工的脱贫户就到达了28人,每月收入2000至2500元。
▲竹编制品
“现在基地还吸引了很多其他市县的企业和高校前来参观学习,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大的鼓励和肯定,我们将继续做好竹编产业,和大家一起在后脱贫攻坚时代实现七坊乡村振兴,共同走向富裕。”陆纪成笑着说。
而七坊也正通过一把把小扫把扫清了众多脱贫户心中的阴霾,让贫困家庭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发展产业,也进一步丰富了她们的业余生活,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决心,充分的让大家有所为,让大家在奋斗中实现脱贫,奔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