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综艺:中国原创在路上

04.10.2016  09:41

  猴年的文娱圈依然喧嚣热闹的背后,已然潜藏着新的困局——电影票房不再像去年那样高歌猛进,电视综艺数目众多却原创匮乏,电视剧天价片酬痼疾未解又来了小鲜肉当道的新问题……

  没想到,今年的第二季度竟成了引进模式最后的狂欢。今年6月,广电总局突然放出大招——《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同一档真人秀节目,原则上一年内只播出一季”,“黄金档引进节目每年不得超过两档”,“每年新引进节目不超过一档”,“‘中外联合开发’必须中方取得完全知识产权”……这份史上管控最细的条例,意味着中国综艺“买买买”的时代就此终结。

  但是,原创模式究竟难在哪?为什么中国电视人都热衷于舶来品?中国的综艺荧屏是否从此“变天”了?哪些领域和题材有扛起“中国原创”大旗的潜力?

  ▲困局▲

  引进模式,确实到了退场的时刻

  禁令之前,中国综艺的“现象级”一向是引进版权的天下:《中国好声音》颠覆了选秀的传统,导师求着学员翻牌;《我是歌手》打破了王不见王的铁律,“”出了音乐人的才情;《爸爸去哪儿》直面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父爱,父子互动引发全民讨论;《奔跑吧兄弟》甩掉了国内明星的偶像包袱,释放出快乐的力量……

  然而,几个赛季的长跑下来,原来的惊艳变成了套路:“好声音”,话题的中心永远是导师,学员成了“路人甲”;“我是歌手”,大牌开始畏惧pk,谁被力保谁是“一场游”,命运早已确定;“爸爸去哪儿”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上了节目能带来多少收益;“跑男”们游戏越来越不走心,还闯入博物馆撕名牌,快乐变成撒野……当国内团队原创能力尚不足以创造“中国芯”,替换消耗殆尽的进口引擎时,曾经的“现象级”逐渐归于沉寂。

  ▲复盘▲

  原创模式没有成功先例

  难获卫视总监“芳心

  那么,为什么其他引进节目没有后来居上?原因很多,其中一条的经验之论是,达到“现象级”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一,“合家欢”类型——收视人口足够庞大;二,大片气质——模式名气大,明星人气高,而且制作足够精良;三,节目内容“有意思”之外必须“有意义”,寓教于乐才能掀起社会话题。能做到这三点,真的很难。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以往引进模式能轮番坐庄,也是占了国内市场不成熟的便宜,审美、价值观全靠国外指导国内。几年之后,国内气候渐成,当国内观众的价值取向与收视习惯,开始主导娱乐节目的走向和未来时,引进版权必然也要让位于完全原创的中国制作。

  有人说,“限外令”相当于电影界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在局面不利的情况下,通过行政干预驱逐外界选手,为本国选手赢得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政策其实有利有弊,益处在于强行为“剁手”,彻底断了制作人买买买的念想,弊端在于揠苗助长,造成“中国原创”虚胖。

  解决弊端,必须了解“限外令”之前,中国制作人们为什么宁做海外模式的搬运工也不愿自主原创?对此,从深圳卫视离职自办日月星光传媒的易骅曾有一番解释,“去电视台交提案有两个感受:一是曾经在海外成功的模式获批比较容易,二是执行的过程中没有成功先例来改造的原创,过程非常非常艰难。模式节目一放PPT,把海外的数据一说就很容易得到认可,但如果你是拿着原创模式,在日理万机的卫视总监面前,用短短10分钟抓住他的心,难度太大了。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