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琼海“创卫”记:转变作风 久久为功 为了城美民安
海南网台消息(海南新闻联播):
当前,海南各地正掀起一场环境卫生整治攻坚战。今年3月,琼海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是海南继三亚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在此背后,是琼海将“创卫”,作为“田园城市 幸福琼海”城市发展战略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作为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基础工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琼海“创卫经”带来的启示。
现场声:琼海垃圾焚烧发电厂机器工作
在琼海嘉积镇的里邦村,海南第一座现代化的生活垃圾焚烧厂2009年建成投产,如今这里的垃圾年处理量已从最初的6万吨增至35万吨,已进入满负荷运转。然而在6年前,这座垃圾发电厂的建设对于琼海来说还是个不小的压力,投建资金占据了琼海当年财政收入的1/10。是否应该采用花费更小的填埋式处理,这也曾在当地引发激烈的讨论。琼海市委市政府觉得面对人多地少的情况,更长效保护群众的生活环境,多花钱是值得的,随即拍板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厂。
同期声:记者 徐小云
(如今垃圾焚烧厂的先进技术自然是不用多提,走进过去的老厂房内,我们发现了一块垃圾焚烧处理炉的模拟显示屏,这块屏幕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历史,看着这些屏幕上稍显陈旧的按钮以及图示,虽然蒙上了灰尘,我们却不难想象出琼海在过去十年中对于环保技术的探索,更重要的一点,它为我们记录下了在过去的十年发展当中,琼海在创建卫生、环保、健康城市上的先行理念。)
同期声:琼海市委常委 常务副市长 符传富
(好比我们的发展目标是一棵树,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就是浇水施肥,是我们田园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正因为不是为了“创卫”而“创卫”,才有了当年的上下求索、深谋远虑,而这些也恰恰成为了日后琼海攻克环境卫生整治难题打下基础。
国家卫生城市考核的10条硬性标准被细化成224项具体任务,琼海将其分解落实到45个部门和单位,第一步就是铲除卫生顽疾。社区是琼海过去脏乱差的典型代表,各类小店、餐馆以及违建民房占据了大部分街道。
同期声:琼海市嘉积镇副镇长 黎泰奋
(每个月我们都集中材料,对做不好的社区我们要通报。)
要改变街容街貌实则是让老百姓摈弃由来已久的生活习惯,这并不容易。登仙岭社区党支部书记黄翀带领社区的党员干部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走家串户不厌其烦地宣讲环境卫生知识,为居民环境改造出谋划策。
同期声:琼海市嘉积镇登仙岭社区党支部书记 黄翀
[只要我们真正为我们社区老百姓着想,他慢慢通过整治后,看到环境卫生(变好)了,他(会)慢慢地感慨,就是这样做好。]
同期声:琼海市嘉积镇登仙岭社区 居民
[先把自家门前的(环境)搞好,整个社会整个街道(就)都好了。]
同期声:记者 徐小云
(卫生环境保护是一场持久硬仗,需要攻守兼备。如今每个周五走在琼海的大街小巷上都不难看见我身后这样的场景,各个单位的职工、社区的居民都在清扫着自己的责任地。他们将这一天称为绿色星期五,而这样一个习惯,琼海已经坚持了将近5年之久。)
琼海市将城区划分成23个环境卫生责任区,由市领导挂点督导,从城镇到乡村,从干部到群众,多年来,这种责任的落实已逐渐变成为一种习惯。
现场声:嘉积镇南堀村陈学云老人扫地
2012年,政府将水泥硬板路修到了嘉积镇南堀村,让村里的环境焕然一新。83岁的老党员陈学云第一个自愿担任起了村里的卫生员,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对得起这些整齐的水泥路。
同期声:琼海市嘉积镇南堀村村民 陈学云
(每天从家里出来,从这里扫过去,扫到下面。)
陈学云像爱护自家庭院一样,每天义务将村里大大小小十几条道路清扫得干干净净,这一坚持就是三年。政府的投入,党员干部的带头,逐渐让老百姓感受到了环境改造带来的实在变化。为了减少清洁压力,南堀村村民还自发将过去满地跑的家禽圈养起来。
同期声:琼海市嘉积镇南堀村村民
[圈起来对那个环境也好,要不(在路上)扫起来,那个扫帚扫那个(粪便)很脏的,臭臭的。]
琼海创卫不仅关注城市美丽 ,更注重市民健康。
同期声:琼海市嘉积镇东区社区居民
(除了来量血压,还量血糖,经常有的。)
林敏是嘉积镇东区社区的专职健康联络员,负责社区9千多人的健康教育宣传,随时关注社区200多名老人的健康情况。除了平日里上门体检,林敏还与社区卫生室共同为他们建立了健康档案。
同期声:琼海市嘉积镇东区社区健康联络员 林敏
[每年都有更新,这个(档案)也不是一年的,几年的都在里面,有一些慢性病我们要回访的。]
在琼海城区,和林敏一样的健康联络员共有30多个,他们的工作细碎但责任重大,成为了琼海创卫为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期声:琼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 庄辉烈
(我们琼海全国卫生城市这个称号,将迎接每年一次的省级复查以及每三年一次的国家复审,而对于我们来说,压力更大的其实是在于我们每天都要接受全市40多万老百姓的监督,我们的创卫工作说到底是服务于他们。)
(视频编辑:潘家仑 文字编辑:于尚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