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上科村:20个战斗遗迹遍布全村 建第一所红军医院

11.05.2015  12:33

      原标题:上科村村民过上城市生活

      琼海阳江镇上科村人口文化园。特约记者蒙钟德摄

      本报“回望老区的炊烟”纪念海南解放65周年系列报道明日走进琼海市阳江镇上科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便是中共琼崖特委革命根据地;看今朝,这里村容村貌万象一新,村集体经济有特色有成效。

      1927年12月,特委在此成立琼崖第一个区级政权即“乐四区”苏维埃政府;翌年5月23日,中共乐会县委在上科村召开全县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乐会县(现琼海市)人民政府。上科村也因此被誉为“琼崖小莫斯科”中心。如今这个“小莫斯科”中心的革命遗址仍在,村庄也逐渐换上“新装”:楼房林立、环村路、“井”字型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灯光球场、影剧院,村民们俨然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红色娘子军传奇曾在这片热土演绎,88年来党旗猎猎,引领村民过上红火新生活

      上科村续写红色传奇

      红色琼崖政权在这片热土中奠基、红色娘子军的传奇在这片热土上演绎、鲜红的党旗88年猎猎飘扬,引领村民过上红火的新生活……

      革命老区琼海市阳江镇上科村,用88年的实践证明了一个真理——不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坚定的红色信念,始终是老区发展的动力源泉。

      红色热土上的革命传奇

      未进上科村,先听传奇故事:这里曾是琼崖革命的发源地、红色娘子军传奇的起步;琼崖首个区级政权——“乐四区”苏维埃政府在这里诞生;乐会县(现琼海市)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成立了乐会县人民政府;这里还曾出台了琼崖第一部土地法、建立第一所红军医院……

      在这个曾被称作“小莫斯科”的红色村庄,创造了红色琼崖政权13个“第一”,20多个革命战斗遗迹遍布全村。

      绿意盎然,瓜果飘香,车入上科村即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步入村中,椰林妩媚、槟榔绰约,乡村巷道幽静娴雅,一排排崭新的小洋楼高低错落、别致有序,早稻绿韵飘逸而来的芳香清新透肺。

      “革命年代的故事不用多说了,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上科村的发展在阳江镇也是首屈一指的!”阳江镇驻村点干部邢增开告诉记者,“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通过坚强有力的村党组织,发展集体经济,让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据了解,上科村党支部几十年来始终发扬革命老区精神,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规模,现在已经是琼海市乃至全省用集体经济推动三农各项事业建设最红火最有特色也最有成效的乡村之一。

      上科村党支部书记庞启机,在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待记者的到来。在他身后,崭新的文化广场占地近6亩,建有老人幸福院、影剧院、篮球场、文艺活动场地以及值班室,场面大气壮观。

      “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43年了。”这位尽管瘦小、却眼神炯炯的老人一开口就让人吃惊。“上科大队、上科革委会、上科管理区再到上科村委会,不说别的,机构名称都变了好几次了。”要说上科村这几十年来的变化,庞启机最有资格点评。

      从25岁到68岁,他在这个最基层的党组织坚守了43年。正因为这份坚持所迸发出的令人吃惊的能量,他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让上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别看现在村子光鲜亮丽,以前可是穷得叮当响,都是靠我们村民团结一致、用双手打拼出来的。”庞启机回忆,早在1956年,上科村两委干部就带领广大村民到离村20公里外的深山老林中垦荒,创办上科烟园农场,种植橡胶。1985年,上科人又越过牛路岭开垦荒山创办南药场发展槟榔产业。59年的风风雨雨,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上科村集体经济由弱到强,不断得到壮大发展。目前,村集体经济拥有橡胶场、南药场、槟榔加工厂和煤球厂,集体经济年收入均在150万元以上。受村集体经济带动影响,村民们也勤劳致富,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

      集体经济下的红火生活

      暮色降临,上科村中心村却依然热闹非凡。明亮的路灯照亮一排排小洋楼,街边摆摊设点的小吃摊前熙熙攘攘。“这么漂亮干净,你说像不像城里的小区?”在家门前乘凉的村民陈广校指着自家漂亮的小洋楼说。

      坐在一旁的村民庞廷政则经营着20余亩的“家庭农场”。他告诉记者,农场种植1000多棵橡胶树、700多株胡椒、荔枝和槟榔各300多株,一年纯收入8万元。在上科村,像庞廷政这样进行规模种植的农民已有10多户,经济收入非常可观,仅割胶一项,一天就能挣到1000元。

      “在哪个村,都没有咱们上科村好。”在村民广场舞队中担任领舞的村民袁葵芳一曲结束,过来与记者闲聊。她告诉记者,上科村民有六大福利:村民死亡有500元抚恤金;党员、老场员节假期有补贴;符合条件的村干部退休后可领取现职干部的50%、40%工资;符合条件的组干部退下来后每月有30元不等的补贴款;每位村民可享受国家规定的医保;年终可领取一定数额的利润分红。

      庞启机掰着手指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15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村里按“四三二一”来进行分配。即40%用于集体经济的扩大再生产,不断壮大集体经济;30%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20%用于群众福利,让村民享受幸福生活;10%用于扶贫助困,实现整体富裕。

      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

      曾经,上科村是个位处落后山区的革命老区;而今,村民们俨然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几年来,上科村先后投入6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社区面貌令人耳目一新。一个占地6亩、能容纳6000人活动的文化广场,有藏书上万册的图书室和配备齐全的电脑室、乒乓球室、桌球室、高档次的灯光球场;一个占地15亩的休闲公园也并非用于装饰门面,这里可以休闲,可以娱乐,可以健身,如今公园成了全村人的幸福家园;此外,上科村还组建起农民艺术团、琼剧团、数码电影放映队,受到乡亲们的欢迎。

      “没有集体经济,各家关起门来数钱,并不是幸福。”庞启机告诉记者,正是有了集体经济的基础,上科村大力建设乡村文化,用上科文化凝聚人心,增强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还有更大的设想,要扩大中心村的规模,发展个体经济,鼓群众的腰包。”庞启机说,以前的上科村中心村只是个“小铺子”,二三十米长,不足十亩地,现在已经扩大到50多亩,有3条主干道,将来还要再扩建,搞活农村商业。

      “不仅要做阳江第一村,我们还要誓做琼海第一村、海南第一村!”庞启机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

      故事革命

      “荔枝炮”打败洋机枪

      1927年12月,特委在琼海市阳江镇上科村成立琼崖第一个区级政权即“乐四区”苏维埃政府。翌年5月23日,中共乐会县委在上科村召开全县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乐会县(现琼海市)人民政府,在这里创建打字室、制鞋厂、供销社、建设公园等,成立琼剧团,出版《红潮周报》《特委通讯》等刊物,上科村因此被誉为“琼崖小莫斯科”中心。

      乐四区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时,敌人组织了多道封锁线,对根据地进行严密的军事、经济封锁,广大党、政、军、民的吃穿用成了大问题。1928年2月28日的《琼崖特委李源报告》中提及,不仅战争中急需的军用品和药品买不到,而且连火柴、煤油、笔、墨、纸张等一切工业品也难以买到。为此苏维埃政府开展一系列经济建设,以保障苏区物资供给。

      上科村的老人们还依稀记得,苏维埃的印刷厂就设在村西头的一户人家,那里常传出印刷机咔嚓咔嚓的声音。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有一尊大炮,它便是来自乐四区革命根据地的智慧结晶———荔枝炮。

      1928年8月,敌人集中兵力向乐四区发动新的进攻。当时特委要求军械厂就地取材,试制土地雷、土手榴弹、土大炮等武器。当时军械厂设备非常简陋,制造大炮需要炮管,但缺乏铁管,有人大胆用“荔枝格”(即坚硬如铁的荔枝木)代替,将树干凿洞成管,用作炮膛。火药、铅块、铁片、铁砂等装进炮膛,点燃导火索后,只听一声巨响,火龙从炮管里喷出几丈远,铁片、铁砂、铅块射到几百米外,深深扎进树干中。试制成功了,大家又效法制造出8门荔枝炮。

      8月底的一天,敌人大摇大摆向乐四区山区进犯。据几位当年参加战斗的“老革命”回忆,当敌军先头部队进入我伏击阵地时,荔枝炮导火线点燃了,随着几声地动山摇般的巨响,几条长长的火舌喷向敌群,铁砂、铁片、铅块像密集的飞蝗射出,敌人顿时倒下一片。这一仗打死敌人20多名,打伤数十人。

      此战“创造了我军反‘围剿’作战中以土大炮打败敌人洋机枪的战例”,《琼崖纵队史》一书如此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