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北多贤士 引流灌田洋

29.07.2019  15:30

  文\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这里,溪流如游龙般伸展在稻田间,一头急奔向南渡江,身后却散出无数涓涓细流滋润田中绿禾。

  琼北,作为海南古代水利设施修建最为完备的区域,其水利设施遗存也最能体现海南古代水利的发展情况与农业技术水平,自古以来更有不少名臣达士在这里兴建、捐修水利工程。

  韦公田洋今犹在 唐代名相韦执谊启建海南“都江堰”——岩塘陂

   遗址:今海口龙泉镇新联村一带

  进入三伏天,海南各地酷暑难耐,湿地成了消暑的好去处。行至海口市龙泉镇新联村附近,只见绿野清塘交错排布,仿若妙笔在大地上画出深浅不同的绿色,使人不禁感到夏日中的一股清凉。

  这里就是有着海南水利活化石之称的新旧沟。所谓新沟与旧沟,即岩塘陂(亦有作严塘陂)和亭塘陂。日前,海南省水务厅对其进行了考察,表示将综合施策,保护好、利用好新旧沟历史文化遗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和展现海南水利文化,或将其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行申报。

  新联村下面有一个自然村名为雅咏村,绿树掩映处有一座绿瓦红砖的建筑,配上高大的四柱三门的琉璃瓦门楼显得大气磅礴。门楼两侧写着“祖德树宏谟,训至一经,三相高明昭北阙;宗功垂大业,田开万顷,两陂利泽遍南溟。”的楹联,顶上写着“唐代宰相韦执谊纪念馆”几个鎏金大字。

  “新联村古时候称郑都,是唐代宰相韦执谊贬谪崖州期间的住处所在。” 新联村委会副主任庄凤贝介绍,雅咏村人主要为韦姓,皆是韦执谊后人。

  相传,韦执谊被贬到崖州(今海口市琼山区境内)后,看到当地还有大量未开垦的处女地,自然条件虽好,但开发建设程度低。自己所居住的郑都附近有个水塘名为岩塘,塘水从山间岩石涌流不断,韦执谊便想着能修筑水利,灌溉田地滋养民生。

  据《韦氏族谱》中所述,韦执谊不辞劳苫,四处奔波,察看地形,并着手筹款,雇工开凿岩石,用石砌成堤岸,创筑岩塘陂,引得清流灌田。

  可惜岩塘水利尚未全部建成,韦执谊就病逝了。临终之际,韦执谊嘱咐后代应设法完成水陂的建设,以继遗志。但一直到了宋代,韦执谊十八世孙韦魁才继而筑完。

  明代正德《琼台志》对岩塘陂有叙述:“高一丈六尺,阔三丈八尺,驾桥砌陂为堤堰,延袤二百余丈,阔半之。至土名将军,流分二派,南派灌溉郑、暂、遵、麻等都田,北派灌溉洒塘、抱园大小等都田,共数百余顷。”同时,官府还设置了专人管理,有“陂甲”三十二名,以备岁收,更有“陂长”一名负责全权管理,来保证任水性分流,不让人“擅利塞泄”。

  又过了数百年,到了明代,韦执谊的后人又在离岩塘陂大约一公里的地方修筑了亭塘陂,引亭塘之水灌田。《琼台志》中描述:“(亭塘)陂高一丈五尺,长百余丈,开沟引水皆以岩塘规制灌田。”可以看出是仿着岩塘陂的样子来修筑的,只是高度长度都有所不及。

  如今,这两条由韦执谊及其后人开凿的水利工程,历经千年仍在灌溉着附近的广袤良田,这片美丽的湿地田野,也因此被后人称为“韦公田洋”。

  丘公潭水利之大此为最 明代丘濬治水,引南渡江灌溉数里良田

丘濬当年倡修的水利设施形状独特,当地人称之为“蛇桥”。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遗址:今海口龙塘镇仁庄村一带

  在今天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仁庄村南面,国仓村东面,保有一片美丽的田野湿地,询问村中老人,得知这里名为丘公潭。丘公潭水流绵延向东南,流向三桥村方向。

  “丘公潭,汇合海爷、客桥、北点岩等处诸水,流经郑都、暂都、抱元、麻长、龙塘等田。灌溉数里,经三桥流入于河……水利之大此为最。”这是咸丰《琼山县志》中对丘公潭的记载,何人修筑了这个水利工程?

  在海南能当得起“丘公”一说的也许只有丘濬了。通过今天依然立在国仓村山间的一块石碑《祭抱元境神碑》,能大致了解当年丘濬治水的故事。

  《祭抱元境神碑》的文字为丘濬所写。明成化七年(1471年),丘濬回乡为母亲守孝期间,抱元图的几位老者携着小孩找到了他,倾诉苦衷:当地的地主豪强损人利己,在田洋下游截堵,使河水上涨,转车灌溉自家稻田,却淹没了低处抱园图一带村民的良田。村民告状无门,多年来含冤受屈,饿着肚子缴纳田税。

  眼见“返使良畴,变为深渊。彼岁两收,今无一焉”的场景,丘濬很是怜悯,于是召来地主豪强,商量解决。最后决定开挖水潭,修理排沟,设立堵水警戒线,让上游低洼田地有田可种,高处田地者一年种一季,形成双方都可接受的方案。

  据《琼台志》记载,丘公潭水利工程修峻后,“水大涨时有河与沟消纳,所浸不久,未能害稼,遇大旱有河与沟水灌溉,仍获有年。”这里的河流为南渡江,遇洪水直接排入南渡江,遇旱情时又可引南渡江水灌溉,所以称“水利之大此为最”。

  海忠介公善治水 明代海瑞兴修官隆田沟,千余亩良田受益

   遗址:今海口三门坡镇青草村一带

  走进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的青草村,村中的古屋、古井、石狗、孝节牌坊、饮马槽等物件显露出历史的风尘,而村中的《王氏族谱》,又将明代著名清官海瑞造福桑梓,兴修水利的往事记录了下来。

  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编撰的《海南通史》一书中说到,隆庆五年(1571年),海瑞被罢官回家乡琼山闲居,虽身居山林,却心念国事,他对海南的水利事业依然十分关心。

  史志中关于海瑞在琼兴修水利的记载不过寥寥数语:“官隆图田沟,距城六十里青草村,明海瑞开,水自乐万至鸡头等处,迤逦十余里,灌田甚广。举人王承烈有记。

  青草村为何能惊动海瑞为之修渠,据《王氏族谱》记载,海瑞的表弟王绩在《开田沟碑序》一文写道:“庶民命活田土,盖田资乎水,水赖于沟,有田无沟水不流通,耕者难为国税焉。在我等籍立官隆青草居住,村前高田而被旱无聊耕,农恒有不平之叹……”可见当时青草村已是有高田而无水耕的情形,百姓常常为此怨叹。

  海瑞得知此情形后,他带领青草村一带的群众,在十里多外的藤竹垄发现了水泉,挖沟引水,流经长坡、乐安、南伯、美瑞等村庄,受益农田达千余亩,当地的农作物由此获得了好收成。

  汩汩滋润田地数百年,直到海瑞去世300多年后,当地村民感念他的恩德,自筹资金在村西边修建海忠介公庙。庙宇至今保存完好,庄严古朴,坐北朝南,为石材结构,面阔三间,正面设有檐廊。

  海忠介公庙庭院左侧旁更立有《官隆海忠介公庙碑》和《沟洫恩深》两块石碑,均为琼台书院院长王承烈撰写,记载海瑞发动村民修建水沟以及青草村民两次修建海忠介公庙的事迹。碑文盛赞道:“岂非士大夫居一乡,则益一乡,居天下则益天下之善政哉。然公之广兴水利,有益于天下者,人尽知之。

  无论是新旧沟、丘公潭,还是官隆田沟,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至今仍润泽当地良田与百姓。相较于今天现代机械所修筑的水利工程,它们虽已成为历史的背影,但作为宝贵的历史遗产,仍为今天现代化水利建设奠定了骄好的历史基础。海南目前正在抓紧建设的红岭灌区工程,总投资超过68亿元,灌区线路总长约520公里,穿越琼中、屯昌、定安、海口和文昌5个市县。该工程是解决海南百万人饮水、用水的重大民生工程。

  直到今天,韦执谊、丘濬、海瑞,以及历史许多曾发起、捐修水利工程的乡贤名士,其热爱海南、造福乡民的贡献,依然被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感怀和铭记。

编辑:叶霖嘉
旱涝成困扰海南农业难题:千年勤求索 开渠化膏腴
  文\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海南的盛夏中新网海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