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旅游扶贫“什寒模式”助村民端起金饭碗
■ 海南日报记者 郭畅 通讯员 秦海灵
落日余晖给小山村披上金色的外衣。
“结婚那天,我说我嫁给了‘爱情’,母亲却哭着说我嫁给了‘苦日子’!”回忆自己从三亚远嫁到此的过往,陈华说道,“当年,母亲是流着眼泪帮我穿上嫁衣的。”就是因为什寒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最贫困的村庄之一,陈华的婚事遭到全家人的极力反对。
陈华如今是琼中红毛镇什寒村“家常饭菜”农家乐的老板娘。农家乐里,黎苗图腾点缀墙壁,椰壳里兰花盛开,陈华正向一桌来自四川的客人推介本地的高山云雾绿茶及野生蜂蜜。
“什寒村用几年光景,从一个贫困山村变成‘最美中国乡村’,一万个想不到!”看着农家乐热闹的场景,她对记者说。
如今,“天上什寒”是个美称,可此前,由于什寒村海拔高、温度低,橡胶、槟榔等农作物生长缓慢,村民几乎看不到致富希望。
刚到什寒村时的那一幕让陈华记忆犹新。“大巴车行驶至红毛镇墟时,丈夫告诉我,翻过那座山就到他家了。村里正在修路,要换骑摩托车才能上山。”那时,让陈华心里打退堂鼓的不仅是“母亲的眼泪”,还有那渺茫的“致富希望”。
多年来,什寒村民年人均收入徘徊在900元左右,传统的产业扶贫和补助补贴性扶贫拔不掉什寒的“穷根”。如何脱贫?如何致富奔小康?
其实,什寒村也有她的优势:既有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又保存着较好的黎族苗族传统民居特色,是个“天然氧吧”,也是个“民俗博物馆”。
2012年底,琼中决定把什寒村作为全县“奔格内”乡村旅游的扶贫示范村庄,促进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引导村民逐步吃上“旅游饭”,并以此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
此后,琼中累计整合投入各类涉农资金2000万元用于什寒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居民零动迁、生态零破坏、环境零污染为标杆,通过合理分享利益,形成了“政府+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品牌+基地”的“什寒模式”。
路通了,人气旺了,政府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致富平台。2015年,陈华和丈夫决定开办农家乐,将自家庭院稍作改造,融合黎苗装饰风格,不仅为游客精心准备了农家菜,还销售野生蜂蜜、铁皮石斛等土特产。
“每逢周末,提前订餐的客人络绎不绝,到了‘三月三’等盛大节日,母亲也会前来帮忙。”陈华笑着说,农家乐每年可盈利七八万元。
漫步什寒村,随处可见装饰一新的特色景观景点,随着文化广场、游客咨询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完成,这个天生丽质的村庄更加靓丽,更加吸引游客。
为了让当地村民得到实惠,琼中县旅游委下属的旅游总公司利用村民的空闲房屋,改造成标准化驿站、露营地等,携手农民合作社对其统一运作。“我家拿出多余的一间房作为民宿,公司负责装修及日常维护,有客人入住,每晚收费100元,我可以分得60元。”村民李强说。
2013年以来,什寒村的农家乐由最初的两家增至现在的20家,全村旅游收入从无到有,每年成倍增长。
2016年,什寒村接待游客50584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9.4万元。下一步,什寒要在海口、三亚等市县开设琼中“奔格内”什寒山珍实体专卖店,让什寒农产品走出深山。
旅游扶贫模式让美丽乡村遍地开花,琼中也在脱贫攻坚征途上加速奔跑:实施精准扶贫十二大惠民工程,打破传统产业禁锢,抱团多元发展;危房改造让百姓住进安心房;教育扶贫、医疗“六道防线”温暖人心。
2016年,全县3242户13395名贫困人口成功摘掉“穷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713元,同比增长10.6%。
“妈,我嫁的是‘苦日子’不?现在变甜了不?”陈华打趣地问母亲。昔日为女儿幸福忧心忡忡的母亲,看到什寒村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欣慰地对女儿女婿说:“以后农家乐扩大了经营规模,我就长住这里,享享你们的福!”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