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天宁寺曾经的辉煌与黯淡
曾经的海南第一禅林,如今的天宁寺,有人建议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
海口网11月21日消息 (海口晚报全媒体记者 彭桐摄影报道)说起海口天宁寺,莫说外地人,就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甚至大多数的海口人,都不知道海口有个天宁寺,更不知道这座如今残存于路边草丛中破败不堪的天宁寺,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是何等的辉煌。那时的天宁寺号称海南第一寺院,琼州的许多名人逸士都在此寺留有史迹,而最著名的,当属贬琼的南宋宰相李纲,和唯一到过海南的皇帝——元文宗图帖睦尔。前者谒寺留诗,后者拨款扩寺。然而这一切,连同寺院的众多国宝,都已经消散在历史的云烟之中,天灾乎、人祸乎,只有史家们知道。
贬相李纲谒寺留诗
贬相李纲是海口“五公寺”祭祀的五公之一,南宋建炎二年(1128)11月,因极力主张抵抗金兵入侵的当朝宰相李纲被昏庸的皇帝宋高宗赵构一贬再贬,最后贬配荒芜贫瘠的琼州万安军(今海南万宁)。
建炎三年11月25日,李纲携儿子半夜渡海,第二天在“海口浦”上岸,住华远馆(今海口中山路附近),准备过几天再往万安。在海口,李纲首先造访的就是名贯全琼的名刹天宁寺。当时的天宁寺宏伟肃穆且有绿草繁花相衬,一派祥和景象。琼人和寺院的住持早闻李纲乃抗金宰相,对其接待百般殷勤。在寺院的后花园,李纲对一簇洁白飘香的菩提花很感兴趣。谒寺赏花之余,李纲有感而发,挥毫以《渡海至琼管天宁寺咏阇提花》为题而作诗三首,分别是《冰玉风姿照座寒,炎方相遇且相宽》、《正念幽人尚素冠》和《中原回首涕沾襟》,并另书《清愁万斛无消处,赖有幽花慰客心》一首。
李纲的这几首诗虽然成为琼州文史之至宝并刻板悬挂于寺中的菩提阁上,供世人临摹传咏,然而也正是这几首诗,给后人留下几个待解之谜。首先是诗中提到的“阇提花”到底是什么花,史家们各说不一,在正式出版的各种史书中,有“阇提花”为寺庙中的花或寺前花台之花、寺庙僧侣种的花、佛名(阇提是佛名)之花和金钱花等四种解释。至于《正念幽人尚素冠》中的幽人是何方人氏、是男是女,与李纲在天宁寺相遇并成为知已的隐士是否为同一人,在史家们中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李纲并不为贬琼而心灰意冷,相反因琼民的热情而准备长居此岛。没想到时局骤变,居琼才三日,就有朝廷急报谓其已被赦免。感慨之余,他当即又赋诗一首,吟曰“病废不堪当世用,感恩唯有涕滂沱”。
当年12月6日,李纲离岛返回内地,可是令人迷惑的是,他在以后的、比较详细地记载自己的海南之行的诗作《武威庙碑阴记》中,竟然没有提及他首访并受到热情接待的天宁寺。在李纲现存于世与渡海及海南有关的九首诗中,也无一字与天宁寺及他在该寺咏花有关。这也是李纲留给琼州的谜团之一。
两朝皇帝大修天宁寺
天宁寺建于宋初的宋太祖赵匡胤统治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宋太祖并崖州于琼州,改振州为崖州,合称“琼崖”;到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琼山县治和府治先后迁至府城,使府城成为全岛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中心。位于府城的天宁寺,此时便成为海南第一禅林和全岛最大的佛教中心,从此香火旺盛,香客信徒满门。但由于接下来的宋、元战乱,琼岛民不聊生,天宁寺一度破落。
据明《正德琼台志》记载,元朝统一中国后,至治元年(1321),时为亲王的图帖睦尔因宫廷内争,被皇帝放逐琼州,潜邸就在琼州城城南(今府城)。由此成为众多渴望北还的历代罪臣贬官中独一无二的皇亲贵胄。文宗被流放海南岛时不足20岁,求偶心仪女子青梅不得,心情黯淡,便到定安游玩。到南雷峒时住在峒主王官家,王官礼遇周到,还为之出三百金以聘青梅,使他终于遂了心愿。后来他常到天宁寺参拜,对该寺和海南的诸多人和物都怀有深厚情感。后来图帖睦尔继承了皇位,成为历史上唯一到过海南的皇帝。
元天历二年(1329),刚刚登基不久的元文宗图帖睦尔为感琼州岛民的值遇之情,便下诏拨款修葺天宁寺,并下旨将一度被改为天南寺的天宁寺恢复原名。除了修葺天宁寺之外,又修建了一座“普明禅寺”,以谢“上天垂祐”。
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开国皇帝朱元璋命令归拼神宇,琼州府设官专管其事,僧纲司按规定标准拆除了海府地区的无名寺庙,将其材料扩建天宁寺。扩建后的天宁寺有了更大的发展,拥有宏伟的大雄宝殿等殿宇及东西两边禅房、六祖讲坛等近百个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十分壮观。
洪武三十年(1397),海南卫指挥桑昭捐资,在大雄宝殿前建二殿,使三殿对门,更显得庄严肃穆。其殿匾斋额一切题名均出自琼山县学教谕、著名学者、被誉为“海南圣人”的赵谦所题。当时琼州府官员迎诏以及官师学礼等重大庆典都在天宁寺进行。至明永乐(1403)年间,知府王修在山门上题“海南第一禅林”横额。引得天下名流高僧高纷纷慕名南游,无不留宿天宁寺,使天宁寺名扬四海。
文革浩劫 宝寺湮灭
从民国六年(1917)2月12日公布的“广东省琼山县古物调查表”中,虽说全岛有147处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但天宁寺还保存有众多的宝物,其中价值连城的文物有碑碣类的明正统八年立石的重建天宁寺碑、金石类的有明成化十三年所铸的放置于大雄宝殿内的天宁寺铜鼓、雕刻类的有宋代所雕的天宁寺佛像和铜像等等。特别是一尊高达八尺多、庄严敦厚、置立于西边旁殿的铜佛,因佛像的腰间带皆由宋时铜钱连络而成,是可见证宋代铸像之法的国宝。
文革时期,在“破四旧”的逆流之中,与全国一样,远在海之南的天宁寺同样没有逃脱这场中国文化遗产空前浩劫的厄运,而且被红卫兵“破”得十分彻底——所有文物荡漾无存,现在的海南省、海口市博物馆馆藏品中均无一件天宁寺文物。
居住在天宁寺附近北街、今年80岁老人林尤深说,“破四旧”时,府城镇政府叫北街生产队拆天宁寺,给劳务费,他也是参拆队伍中一员,在拆时他看到过十八罗汉塑像和很多碑文,有一块石碑是否被搬进五公祠,他说不清楚,“当时一些好的木料就卖到大陆了,其他的就放坏了!”
那么更多的天宁寺僧徒保管的东西何去何从?,就该问天宁寺最后一名主持吴庆仁。林尤深说,在解放后不久,这位主持就因男女关系问题被“镇压”了。
最近,原琼山文史组组长陈圣育调查天宁寺,找到在府城敬老院已95岁的老人吴瑞盛,这位堪称是天宁寺的最后一名僧人说,他在解放后离开时天宁寺还有两厢禅房,在他被送进敬老院后,再没有回过天宁寺,“我们那主持被枪毙,是因为公安挖到他藏的成罐子银元,这当然是很大的罪!”
真正的天宁寺已经消失近半个世纪。其故址在今府城镇建国路北侧的琼山人民医院后面,临街是红城湖路。如今的天宁寺是大寺完全被拆后,附近群众捐款在原址旁边建起的一个小庙,仅是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平房而已,看管的中年妇女说,是集体分给她公公的,她公婆先后过世后,就由她每天凌晨烧香祭拜一下,总是担心公家会收回。庙里除了捐建芳名碑和两个后来仿造的小佛像,几乎别无它物。
现在尽管网上仍旧把天宁寺当作海口的景点,还绘有与五公祠一路之隔的详细地图,标明到达的各路公交车站点,但是到场的人都有“上当”的感觉,有网友说“其实很小一个,主要就是一个佛龛,在街边上,有个垫子可以跪下拜拜,车水马龙的街上有这样一个寺,也算是风景了!”更多的市民和游客路过,看到的就是一把锁以及铁栅门内龛台上随微风轻晃的香火与烛烟。
或许,当年元文宗拨款时没想到天宁寺会有这样凄凉的结局,李纲为何一到海南就去天宁寺的谜底也永远难以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