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城市管理的他山之石
海口网12月24日消息 (海口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光 实习生 王洁敏)今年是海口的城市管理年。城市管理是一门学问,大到道路拥堵、违法建筑,小到街头小广告、纸屑烟头,无一不是难治、难管的麻烦事。摊贩反复占道经营、如过江之鲫般占道而行的电动车,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
城市到底该怎么管,各个城市的条件不同,做法也各有不同。从别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但也可以看到更多希望。
如何破解垃圾围城难题
广州:分类收集+焚烧发电=垃圾零填埋
垃圾包围城市是城市扩张的结果,也是传统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带来的弊端。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广州市的做法是减量化。该市第一资源热力电厂二分厂的焚烧炉每天可“吃”进生活垃圾2000吨,加上广州原有的第一热电一分厂1040吨的日处理能力,广州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超过3000吨,预计年处理垃圾110万吨,焚烧垃圾又可带动蒸汽轮机发电。
尽管是用生活垃圾发电,但在发电厂现场参观时,人们闻不到任何异味,整个厂区像个大花园。该厂引进国外先进焚烧处理工艺技术,可确保生活垃圾、烟气、渗滤液、飞灰处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排放指标达到或优于欧盟标准。
如果从垃圾焚烧厂的垃圾原料往上溯源,就会回到一个个居民小区的垃圾桶。12月14日在广州市云山居小区看到,小区的垃圾桶上画有简单易懂的图示,引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也写入了“邻里公约”。
垃圾分类收集是焚烧发电的基础,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早在2011年,广州市就出台《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今年又启动创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工作,从“小”处着手,着眼于打造干净整洁的宜居城市环境。
广州市城管委主任危伟汉介绍,目前,全市日常生活垃圾约1.8万吨,进入垃圾终站处理设施约1.4万吨。广州市确立了“先减量、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后无害化焚烧、生活化处理和填埋”的技术路线和“能卖拿去卖、干湿要分开、有害单独放”垃圾分类原则,全面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通过实践探索和系统梳理,广州构建了垃圾分类处理架构、运行管理和政策法规体系,明确了“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及全过程监管”各环节的工作内容、部门职责、涉及法规,实现了垃圾分类管理流程再造。
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体系也逐步建立,建立“定时定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模式,配置分类收集容器21万多个,规范建设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近2000个,完成56座垃圾压缩站升级改造,城区生活垃圾做到了定时定点收运,日产日清。全市36个建制镇各规划建设1座以上垃圾压缩站,6268个自然村均建成1个以上的生活垃圾收集点,密闭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模式基本建立。
广州市现有生活垃圾终站处理设施8个,其中资源热力电厂2座,填埋场6座,新规划建设5座生活垃圾资源热力电厂,并依托资源热力电厂和卫生填埋场规划建设6个垃圾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现已基本完成园区概念性规划;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5个资源热力电厂已经开工,计划2016年底建成。首个餐厨废弃物循环处理试点项目已经建成,处理能力200吨/日,正在进行调试运行,另外还有3个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正在推进。
预计到2017年,广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1.4万吨/日,餐厨垃圾综合处理能力4500吨/日,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
如何管理镇街城管事件
广州:小街道,大城管
发生在镇、街管理者眼前的一些城管事件,因为镇街没有管理权限,难以管理。区一级政府由于人手不足,难以顾及。为破解“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困局,8月1日起,广州市白云区实施城市管理事权下放。
同德街道在承接事权下放后,整合现有城市管理队伍,统筹相关社会力量,形成“大城管”格局。同德街的城市管理事项包括:压缩站管理、环卫保洁、公共厕所、河涌保洁、环卫作业车辆、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和道路维护、燃气安全管理、病媒生物防治以及垃圾分类10项,其中新增的就有7项。以前这里发现市政管养方面的问题,只能先报告给区里,由区统一安排队伍作业。如今事权交给街道,一发现就能及时处理。
如今,这个街道有城管科、市政所、城管执法队,以及社经科、党政办、监察室各自牵头的四个小组,共同保障运行。同德街道由5个城中村及14个社区组成。街道派出专人到这19个社区、城中村,逐个对接,就社区、城中村应承担的城市管理工作及范围进行明示,具体细化到每一棵树、每一个井盖,落实责任单位,并签订确认书。
城管事权交接、新机制建立后,同德街道的城管工作走上新台阶。街道内的同德公园以往是由区里管理,今年8月事权、经费下放后,同德街道对公园推行社会化管理,原来公园内车辆乱停放局面得到扭转,设施损坏现象得到遏制,而年管理费用从原来的40万元下降至20万元。过去常被投诉的公园管理工作,现在没有一宗投诉。
以前,街道一些路面出现塌陷或积水,需要将情况报到区里,区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安排时间与人员来处理,不能马上就办。事权下放后,街道在发现问题后就可以组织人员处理,效率大为提高。同德街道正考虑将应急抢险、市政管养、园林绿化等领域的部分工作,从市场选择专业队伍来提供服务,不需要自己成立一些专业队伍。
此外,街道也获得了一定的主动权,可以对街道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进行规划,可在辖区内搞小型景观美化,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如何化解城管执法矛盾
武汉:“司法城管”走上武昌街头
今年10月23日,一堂特殊的城市管理课在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人行道开讲。讲课的是武昌城管委的工作人员,听课的有辖区摊贩、居民和路过的市民。现场放映的一部微电影讲述了城管和摊贩的故事,使人们对城管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武汉市“城管革命”带来的新变化。
2011年7月,武汉市拉开“城管革命”序幕,提出用3年时间,让城市面貌脱胎换骨。为此,武昌区城管委推行了“路长工作制”,执法队员撤掉办公桌,到马路上办公。担任责任路段的“路长”负责范围内与城市管理有关的一切事宜。全区道路管理水平因为“路长工作制”而改变。2013年武汉市大城管考核中,武昌区获得第一名。
与“城管革命”同步进行的还有城管执法方式的变革。3年来,针对全国各地城管执法中的冲突矛盾,武昌城管委探索柔性执法方式,如队列静默执法、三步式执法等。虽然获得一定好评、改善了形象,但在应对特殊场合和群体的管理上依然缺乏有效手段,离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存在一定差距。
另外,在拆除违法建筑、组织大型执法遭遇暴力抗法等典型案例中,由于司法调解介入、律师的全程参与见证,使得城管能依法、依规处理执法纠纷,破解执法难题。
正在基于上述原因,将司法行政和城管执法结合起来的“司法城管机制”应运而生。
今年5月,在武昌区城管委执法大队直属一中队位于武珞路的“路长工作岗”,新增了“武昌区司法城管工作室”牌子。在工作岗内也增加了司法部门的两名调解员和一名律师。
武昌区司法局、城管委联合成立工作室,整合资源,在全国属首创,旨在将司法行政工作和城管执法服务结合起来,破解城管执法难题,发挥司法行政职能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武昌区司法局局长陈革介绍,区司法局安排两名首席人民调解员常驻工作室,另外安排一名律师每周四到工作室提供服务。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法律服务需求,向辖区群众提供普法宣传;参与、见证城管执法,及时有效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城市管理向依法治理转变。同时,工作室的司法调解员还可以对城管执法活动中的执法主体、程序、管辖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改变城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局面。
工作室成立后,有针对性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接待群众来访。一些流动摊贩听了法制宣传后感叹:“原来城管来了我们也可以不用跑,我们也有合法权益。”
在“司法城管工作室”成立之前,由于城管工作的特殊性,容易与管理对象发生冲突,激化矛盾。如有第三方及时介入,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对事件加以调解,那么管理者和被管理对象间的冲突是可以化解的。武昌区城管委主任刘重武介绍,司法工作室的成立,使司法部门全程介入城管执法服务,加大了普法宣传力度,发挥出司法部门的第三方监督、见证职责。对规范城管执法行为、促进文明执法有积极意义。同时使管和被管双方更加和谐、融洽,将城管执法过程中的矛盾降低。
南湖一占道经营摊主潘某在收拾占道物资时不慎被绊倒,硬说被城管推倒,为此经常到中队扯皮,城管怎么解释都不行。司法人员了解情况后,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先后7次上门做潘某的调解工作。通过说服教育,使潘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化解了矛盾。
为进一步深化“司法城管”工作机制,10月14日,武昌区第二个“司法城管工作室”在积玉桥街沙湖苑社区成立,在原来基础上将公安干警纳入了新机制,积玉桥派出所社区民警进驻工作室,司法、城管、公安“三位一体”联动联勤。“司法城管”机制由路段向街道拓展、由主干道向社区延伸、由“司法+城管”二元模式向“司法+城管+公安”三元模式转变。
如何治理占道经营摊贩
武汉:售报车+“黄红牌”管住街头报摊
8月11日,武汉市武昌区城管委给5位占道报摊经营户免费发放不锈钢便民售报车。接下来的一周内,该路段共12户经营户全部得到了售报车。这12户领到售报车的经营户签订了“守法经营承诺书”,他们不但要接受城管执法部门、司法部门及市民群众的监督,还承诺维护周边环境,主动清理报摊周边垃圾、小广告等,共同参与城市环境的管理与维护。
武珞路(石牌岭至中山路段)原有占道报摊12家,分布在公交车站、地铁、客运站出站口、医院门口等,一些摊主还顺带售卖饮料,有些报摊面积达三四平方米。部分报摊占用盲道、医院门前紧急通道等。此前,城管部门曾多次治理占道报摊,并赠送售报包。但报摊业主觉得包太小、不实用。城管部门也曾引导摊主另寻经营门路,但收效甚微。武昌区“司法城管工作室”的吴琼律师和首调员了解情况后,同执法队多次商量,决定试点“占道报摊规范管理”新举措。
首调员、“路长”吕剑经走访了解报摊经营情况后,自己绘图设计出一款售报车,卖水、卖报皆方便,从功能上满足了摊主的需求。
城管部门对首批试点的12家零售报摊定人、定点、定品种经营。区城管委建立日常检查考核机制,实行“黄红牌”制度,12项考核细则,违法一次黄牌警告,第二次红牌警告,第三次暂扣售报车,要参加学习考核后才发还。这样,街头的流动摊贩终于被管住了。
武昌区城管委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城管执法引发的矛盾和冲突频发,原因是面对占道摊点,城管一味堵。现在通过“司法城管”,设立流动课堂,听取占道经营者的建议,推行疏堵结合的办法,突显占道经营者也有话语权的民主行政氛围。通过设身处地为占道经营户考虑,量身定制服务,获得了经营户的理解与认同,使其转变观念参与城市管理,承担社会责任。
武汉市城管委宣传处叶志卫介绍,此次针对占道卖报专门制定的管理试点,是从过去的单纯治堵向疏堵结合、柔性执法转变,也是城市管理和谐共治的探索。